确有真知灼见的书真让人爱不释手!连续两天读获诺奖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似乎读醉了,且看:“历史只关心事实,而情感被排除在外……整个历史中,人们只是活过了,而不是生活过了。 一百年过去了,未来又一次没有到位。出现了一个二手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这断言忒雷人呐!也确实深刻。这一“二手”,让我油然想到了二手烟。医生的劝告,被动吸烟者受到的危害比吸一手烟者还要大。
而二手时代,最可怕的是,芸芸众生的全部人生会变成如书中所描述的二手时间!置身这样一个时间段,怎么可能“我的身体我做主”?连你的大脑都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哎!
油然想到全球读者投票选出的2024牛津年度词汇Brainrot即“脑腐”(由Brain大脑和Rot腐烂两个词组合而成),它不是指大脑产生了什么生理性疾病,而是指一个人过度接触各种平台上充斥的浅薄视频和信息,其精神或智力状态出现的腐化甚至恶化,这反映出举世对网络上垃圾信息盛行的担忧。确乎,智能手机成了人体的“数字化器官”,朝夕相伴至不可或缺,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一连刷上几个小时,为此熬夜成了新常态,而且明明在网上刷了大量信息,却仍觉得内心空空,甚至倍感虚妄与焦虑,真的要警惕“脑腐”甚至“脑腐化”了!
“脑腐”一词最早追溯至1854年,在亨利·梭罗所著《瓦尔登湖》中首次使用。梭罗针对当时社会贬低复杂思想价值的倾向说:“当英格兰致力于治愈马铃薯病害的时候,难道没人试图治愈更广泛且更致命的‘脑腐’吗?”这是梭罗批评世人在心智和思想上的普遍退化现象。转眼170年过去,“脑腐”“脑腐化”的倾向是轻淡了一些还是更趋严重了呢?
毋庸讳言,是全面严重了。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冷静地观察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后,也痛指“技术是人类的解药,也是人类的毒药。我们要对技术的高速发展心存警惕。”确实,“迷失”是身处科技浪潮中当代人的真实写照。而在社会各个层面的表现,应该借用一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名——“二手”——二手生活。
二手生活与“二手伤害”,这是一个大题目,时代的,社会的,概而言之,在这“二手时代”,人的身心、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爱好等等,无不受到“二手”的负面影响,负面积累便形成危害。
数字世界如此浩瀚,我们的时间总显短缺,害怕落伍的焦虑如阴霾一样弥散。首先,二手语言便成了二手生活的重要载体。当下,判断一个人是否患上“脑腐”的简单方法,就是观察他在日常交流中是否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即二手语言。
而网络上垃圾信息如洪流,影响更甚。这是个信息投喂的时代,你喜欢什么信息,类似的信息都蜂拥而至,慢慢地你就把别人给你的灌输当成了真正的世界。这种无限制的投喂会把你卷进一个小井里,慢慢地你就变成井底的青蛙,慢慢地你看的天就只有井口大小,慢慢地你就认为世界也就这么大。一群群的人就这样慢慢变成青蛙——这是网友对长期宅在家里人的调侃。因为他们很少主动运动,所以身体越来越臃肿。又因为他们常盯着屏幕,所以眼睛有点鼓鼓的。久而久之,他们的外形会有点像青蛙,于是被称为“青蛙人”。
其实,人的身心、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爱好等等,无不受到“二手”的危害。爱好应是最“个人”的,但努力合群,过二手生活,爱好也只能二手——午休时,喊着做网上健身操,你怎好躲避?晚饭后,广场响起舞曲,你能充耳不闻?这正如羊群定律:头羊停下来吃青草,中间的羊再吃一次,最后的羊,只能吃草根。头羊走错了路,进入死胡同,后来的羊都往前挤,拥作一团。
看来,如何在爆炸的信息之海中,多一分掌控,少一分盲从;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捆绑,或许是数字时代避开“二手伤害”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