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摄
人间美食千千万,烹饪方式千千万,但油炸食物时常占据C位,原因就是太好吃啦。炸排骨作为一种街边美食,不知兴起于何时,但在不知不觉中,已出现在了义乌的大街小巷。在商贸区街巷拐角处,一家8平方米的小店里,油锅翻腾的声响与排骨下锅的嗞嗞声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
金黄酥脆的排骨裹着均匀的粉衣,一口咬下,外皮碎裂,内里肉质鲜嫩多汁,咸香中带着一丝微甜,混合着秘制香料的复杂层次,瞬间在舌尖绽放。这份让人欲罢不能的炸排骨,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味蕾,也承载着一对年轻夫妻近8年的坚持与热爱。
老板娘王琪介绍,炸排骨好吃,做法并不难。肋排洗净,先切小块,方便入口入味。接着腌制。“只需加入盐、糖、味精、水,和我们自己秘制的配方料,就可以了。”
8小时后,食材入味,开炸。老板陈敏是炸锅前的主力。只见他用秤称好排骨,再拿一个不锈钢盆,把预先准备好的粉料加水调制,倒入排骨拌匀后,轻轻撒入翻滚的油锅里。淀粉与热油接触,表面温度迅速升高,水分汽化形成酥脆多孔的外表,肉质迅速脱水,表面发生焦糖化反应、蛋白质变性以及其他物质的分解作用,产生了独特的油炸香味。大约五六分钟,一份外酥里嫩、香脆可口的炸排骨就做好了。
刚出锅的炸排骨,干香扑鼻,每一块都闪着金棕色的油光,面衣薄到透出肉质的纹理,相互碰撞时“沙沙”作响。外壳没有厚重面糊的粉感,反而像层脆膜。咬下去时,“咔嚓”裂开,浓郁的肉汁混合着腌料的咸鲜喷涌而出,在口腔掀起一场风暴,好吃到让人连骨头都想吞掉。所以很多人把炸排骨当零嘴吃,看电视佐酒,十分惬意。
美食的背后,是这对年轻夫妻因为喜欢而创业的故事。“看我爱吃炸排骨,我先生就提议,要不我们自己开一家好了。”说起当初,王琪依然觉得甜蜜。2018年,说干就干的两人加盟了一个全国连锁小吃品牌,并在商贸区拐角处租下一间小小的门店。为了节省开支,两人亲手刷墙铺地,将破旧店面改造成暖黄色调的温馨空间。营业后,两人并没有觉得背靠大树好乘凉,而是不断改进做法和配方。“就是不断试验对比,看怎么样更好吃。”直到口味达到理想标准,很多客人反复购买,他们才觉得放心。
正是因为喜欢,所以格外用心。王琪说,虽然他们的店小,但要求并不低。“我们的食材每天新鲜购买、新鲜腌制,当天基本能清空。炸不同食材用不同温度,裹粉必须现调现用。”她说,最难的是为了保持炸物的最高水准,他们始终坚持现点现炸。“炸物只有刚出锅的时候才是最好吃的。”但单子一多,顾客就要等,甚至直接走掉。曾有顾客和骑手抱怨出餐慢,提议预炸回锅。他们却说:“像排骨只有一次炸透,才能锁住肉汁,透出回甘,呈现最好的口感。二次复炸,口感差太多。”因此,夫妻俩一致决定,宁可损失一些效率,也要坚持现点现炸。
就是凭借这样较真的态度,这家小小的炸物店在高手林立的商贸区站住了脚,成为很多吃货眼中的宝藏店铺。“听我的,别犹豫,直接上大份。”“一个星期要点三五次,味道始终在线。”“好吃停不下来,求老板开分店。”……众多网友用无数好评为这家小店打Call。
如今,小店每天客流量稳定,陈敏夫妻俩时常忙得连坐下的工夫都没有,仅一天用掉的各种肉类食材就有100多斤。陈敏说,现在他们还有了第一家加盟店,“加盟店生意也不错,每天都从我这里进货”。
在追求标准化与高效率的时代,陈敏和王琪用“笨功夫”创业,却恰恰成就了不可替代的烟火气。他们的故事,没有普通人的逆袭神话,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清晨的闹钟、锃亮的厨具、油锅前的灼热、手机上接连响起的外卖订单……这些琐碎瞬间堆砌出的,不仅是一块炸排骨的酥香,更是一份对初心的坚守,也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