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一座城市的“文化养老”图鉴——

银发翩然处 文化正芳华

越剧

绘画

书法

唱歌

老年合唱团

▢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文/摄

清晨7点左右,72岁的秋芳跟读初中的孙子一同从家里出门,走了几百米后在路口分道扬镳,各自踏上“背上书包进学堂”的路程。几分钟后,老人已坐上开往市区的城乡公交,怀里的布包被热水杯、三折伞等物件塞得满满当当。天空飘洒着雨丝,车窗外掠过金黄的油菜花田,她从包里掏出今天声乐课内容——《人间烟火》曲谱,轻轻哼了几句,“人间一场烟火,你曾盛开过……”

当南山路上书有“义乌老年大学”字样的建筑跃入眼帘时,她的目的地到了。这一天是3月27日,星期四,老年大学课程排得比较满,上午有书法、花鸟画、太极拳、声乐等10堂课,下午有国画、电钢琴等4堂课。这意味着,当天这里将迎来像秋芳一样的银龄学子数百人次。

眼下的义乌,正从“老有所养”向“老有所乐”逐步过渡,更多银发一族开始热衷于“文化养老”,在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中,把晚年生活过得多姿又多彩。

银发翩然处,文化正芳华。

老年大学,永不褪色的“青春剧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单调、枯燥的生活,他们希望追求快乐、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生活。老年大学便是他们开启晚年新生活的一个重要选择。

在花鸟画班,79岁的“老班长”郑国庆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老师讲授画鸟的几个重要细节,待老师话音落下,他便开始一笔一画地创作。一旁的老伴温柔地注视着,只看不语。俩人一同报了书法和花鸟画两个班,有课的日子一起开车上学和放学,砚台共用、画笔相递的模样,让教室氤氲着细水长流的浪漫。

开朗的“老班长”学习的精气神不输年轻人。“以前上班的工作是造房子,65岁开始进入老年大学。”“写字和画画能让人的心变静,性格都会好起来。我现在没有‘三高’,胃口和睡眠也不错。”“除了来这里上课外,我还到北京去学山水画,也经常受邀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说儿童节给孩子们画纸扇、春节义务写春联,生活很充实,也很开心。”

在斜对门的书法基础班,穿着朴素的朱阿姨(化名)正在认真临摹。见有人在旁观看,她有些不好意思,“没想到年轻时握锄头的手现在开始拿毛笔了。”她告诉记者,前些年忙着带外甥,外甥上小学后自己得空了,反倒感觉无所事事,后来女儿帮她报了老年大学书法班。“这是第二个学期,老师说我进步挺大。学员之间也会加微信和联系方式,偶尔聚聚,氛围很好。”

相对其他兴趣班来说,时装表演班的学员无论是年纪还是穿着方面,相对较为年轻、时尚。“抬头挺胸、背夹紧、勾脚,保持10秒……”在老师的指令下,学员们一字排开,站姿挺拔。据了解,她们年龄大多为五十几岁,用带班老师的话说,“她们下课时聊得最多的是谁的背变薄了,哪家服装店的衣服好看,心态超级年轻。”

提及时装表演班,不妨说一说参与2025浙江少儿春节联欢晚会录制的“义乌时尚奶奶团”。该团成立于2024年1月,团员多为义乌老年大学学员,目前已有300余人。在成团的这一年时间里,“义乌时尚奶奶团”已举办过3场主题为“傲龄时代”的志愿活动;在杭州、南京等地参加过“繁花大秀”“宣知”“陶都大秀”等大型活动。这期间,团员们走T台、拍大片,绽放美丽,记录美好。

“招生启用智慧校园系统,向全市老人开放,只凭身份证,足不出户就能报名。”义乌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现开设54个班,课程涉及五个大类29个专业,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名人文化、民间艺术。同时,积极搭建老年学员实现再社会化的通道,集聚相近志趣、爱好、专长的学员,组建10个活动社团,组织他们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奉献社会。

在老年大学这个永不褪色的“青春剧场”,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

社区学堂,家门口的“星辰大海”

午后两点的阳光斜照进稠江街道锦都社区老年学堂,已落座的数十位学员各就各位,弹钢琴的、拉二胡的、领唱的、学唱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全神贯注着。

一头棕栗色的短发、身着暗红色的连衣裙、脸上挂着笑,眼前的陈苏仙阿姨单看外表,很难让人相信她已经76岁。她是这个老年学堂的骨干学员,专业素质高,做事认真,统筹能力强,兼任包括越剧班、声乐班在内3个班的班长。

“退休后,我就没让自己闲着,学二胡、跳健身操,现在主要以唱为主。”快人快语的陈阿姨大致描述自己的一天:早晨5点多醒来,先刷会手机看看新闻、听听音乐,再在垫子上做一些身体拉伸,三餐正常,除了到老年大学和社区老年学堂上课外,偶尔也会参加一些团体文娱活动,晚上得空就弹电子琴,还要上两堂线上教学课。“我要不仅会唱,还要唱得好。”陈阿姨对自己的要求不低。

聊天中,陈阿姨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隔代人不要插手太多。在她看来,老年人带大自己的孩子后,要多花一些时间在自己身上,多学、多动,让晚年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且多彩。“一年一度的社区文化节都放在我们小区开的,我一届不落。昨天我们经常一起玩的几个姐妹特意去桃花坞拍照、拍视频,开心得很。”

记者从锦都社区了解到,锦都豪苑采取“一室多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分利用亲民化改造后的小区活动中心场地资源和硬件设施优势,合理规划教学时间,让老年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也能保障办学的可持续性。社区学堂的存在,让更多辖区居民就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新爱好,真正实现“活到老、学到老”,在家门口感受“星辰大海”。

文明传承,找寻暮年的“诗和远方”

当衣食住行的需求得到满足,不少老年人开始用“文化养老”的方式追寻暮年的“诗和远方”。银发族的文化方舟,正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乘风破浪。

非遗传承班的学员在抖音获赞百万,老年文学社的作品入选专业杂志,银发导游团用多国语言讲述丝绸之路往事……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化实践正在重构老龄社会的意义坐标——老人不再是单纯的被赡养者,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者。

采访中,记者听说了一位失独母亲的事例。年近六旬的吴阿姨(化名)自从女儿意外离世后日日寡欢,不出门、不社交,经常在家对着空荡荡的客厅发呆。在家人的悉心照料和开导下,她逐渐喜欢上诗词歌赋,尤其是李清照的诗词。“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走出家门的她每周都会参加诗友轮流坐庄的诗会,诵读经典的同时也尝试着创作,用平仄韵律疗愈生命的裂痕,学会放下,拥抱当下。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还有不少老年人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一些城市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不足、老年人文化服务和消费产品不够丰富。未来,随着老年人群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这也意味着,养老文化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春已至,百花盛。暮色中的江滨公园人来人往,在公园一角录视频的人群中,60多岁的王大叔(化名)自信地对着手机唱出“我要像梦一样自由,像天空一样坚强。在这曲折蜿蜒的路上,体验生命的意义。”一旁老伴手中的荧光棒随着旋律摇曳,照亮皱纹深处的光芒。此刻,绣湖广场上的一帮大爷大妈们正跳着欢快的广场舞,稠江街道兴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楼上的老年书法班正有序开课……

在这场银发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老有所乐”的生动叙事,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生命岁月的重新定义。当文化养分渗入岁月肌理,暮年不再是向时光缴械的白旗,而成为向永恒伸展的根系,越是年深岁久,越能生发无数芳华。

2025-03-31 一座城市的“文化养老”图鉴——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40229.html 1 3 银发翩然处 文化正芳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