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人情”,讲“人情往来”。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春节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民间把人情中的礼尚往来,叫做“传换”。乡里乡亲,左邻右舍,谁家有事,谁家有难,大家伸出援手相互帮衬一把,有钱的帮钱,没钱的出力,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一个好传统。
年越来越近,礼尚往来越来越多。一些行贿者,也看好春节走人情大好时机,趁大家放松警觉之际,拎着大包小包,有目的地敲开一些当权者的防盗门。过年是高兴的事,就算你是领导,也要“接地气”,也要正常礼尚往来,也要正常走动。对领导干部来说,过年还真是不能放松警惕之时,不能因为过年打开收礼大门。“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这是一种考验。
年味中掺入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味,就可能从此很难再关上清正廉洁防盗门。杨兴友,贵州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成员、理事会原副主任,第一次违规收受他人财物是任道真县委常委、副县长期间。他利用职务便利帮助商人秦某某获得该县农贸市场项目。秦某某获利后送来3万元现金和两瓶高档酒以示感谢。“他从这个工程中获利几百万元,拿3万元来给我拜年,当时觉得不是一个大数,就收了。”欲望的闸门打开之后,便如洪水般一泻千里、不可收拾,两人的权钱交易链就此形成。20多年间,两人多次交易,杨兴友先后56次收受秦某某贿赂。
杨兴友认为,过年过节与朋友同事间送点礼、喝杯酒,是重情重义的体现,对亲朋好友、下属、管理服务对象等以拜年、过节为名送来的红包、高档酒等他习以为常。在这样的错误认识支配下,20多年来,杨兴友累计收受他人以拜年、过节、红白喜事等名义赠送的现金、高档酒等折合人民币数百万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曾通报:中原资产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洪斌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2013年春节至2021年春节,马洪斌借逢年过节之机,多次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礼金、购物卡折合共计8.9万元以及高档白酒等礼品,最终倒在节礼上。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党员干部的违法犯罪无不始于破纪,破纪往往从年节开始。过年了,人家过来,带一些礼品,不值得大惊小怪。于是,从年节收两瓶酒、一条烟、一张卡、一个红包开始,逐渐丧失理想信念,逐渐放松纪法意识,也让自己越吃越馋,私欲开始膨胀。从此,紧闭的防盗门就打开了,最终导致纪法底线失守。一个人小节不守,大节就难保。腐败分子做“年”文章,打“年”主意,是一种“花样腐败”,一种人情往来掩盖下的腐败。
人情往来不是送礼的“红盖头”,不是腐败的“遮羞布”。好的习俗,好的年俗,是“传过来换过去”。你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什么下属或者行贿者给你送礼,给你拜年?你真不明白?个人收礼,用公权报答,就是公权私用,就是权钱交易,就是腐败行为。礼染上“四风”味,年味就会变味;你收的礼越多,拿的钱越多,就会让自己陷得越深,到“四风”齐腰时,再想爬出来都难。世上哪有这样的礼尚往来:只见传过去,不见换过来?
不被不正常的人情模糊了双眼,才不至于被“人情外衣”包裹着的“糖衣炮弹”击中。筑牢防腐防线,要从筑牢年节“人情往来”第一道防线开始;第一道防线攻破之后,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很快会形同虚设。不要被“人情味”裹着的“四风”弄得神魂颠倒,那样你今年是过了一个“肥年”,明年就不知道去哪里过年了。看看倒在年关上的贪官,就应该谨慎地讲人情。
廉洁过年年味长。沾染了“四风”的年味,吃到肚子里去,早晚是病;“四风人情味”,不仅已被腐蚀,更是带着细菌,带着病毒。少吃得病,多吃要命。这样的教训,已不是一起两起,他们的毁灭,警示你:从此不要让“四风”走进你。不要让“四风”坏了年俗,毁了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