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说事

姜太公的爱民情怀

胡建新

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史上多称吕尚,西周初年官至太师。他曾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素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他是中国西周时期一位传奇人物,以其智谋和军事才能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然而,常人所不知的是,姜太公还是一位主张爱民富民的政治家。

姜太公在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治国理政期间,高度重视爱民为民,极力主张以“修德保民”实现政治安定。在周人的思想观念中,土地与人民都是上天赋予天子的。天子对土地与人民享有独断权,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数次历史巨变,使姜太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有民即有天命,即有政权,一旦失去了民,天命也就终结了;但民又不像土地那样容易“保有”,而是需要争取的,于是兴国的主要途径就是“修德保民”。

在姜太公看来,“修德保民”关键在于两条:

其一,统治者要爱民、富民。据《说苑·政理》记载,文王曾问姜太公:“为天下若何?”姜答:“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之道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这里,他把富民当作了唯一的兴国之道。武王也曾问姜太公:“治国之道若何?”姜答:“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又问:“爱民若何?”姜太公回答得非常具体:“利之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当文王问天下之道时,姜太公以“富民”作答;当武王问治国之道时,他又以“爱民”应对,且将爱民的标准阐述得这样确切详尽,可见其深挚的爱民情怀。

其二,为政者要约束自己。姜太公的这一思想,也在与武王的对话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武王问:“贤君治国若何?”姜答:“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他说:“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慝,下不阴害;不幸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他还强调,为政者必须克制个人欲望,实行政平赋敛、赏罚分明,这既是爱民的具体体现,又是富民的前提条件,充分体现了他的爱民富民与为政者约束自己互为作用的“修德保民”思想。

姜太公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文王曾在他的建议下,打开粮仓,赈济穷人,这一举措既赢得了民心,又为西周的日益强盛奠定了基础。他被封齐国后,根据齐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治国策略。在发展经济方面,针对齐国地薄人稀、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他倡导大力发展冶炼、丝麻纺织、渔盐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让百姓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收入。在依法治国方面,他斩杀了司寇营汤等一批违法乱纪之徒,正政令,安民心,不仅为齐国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在文化政策方面,他尊重民间风俗习惯,“因其俗,简其礼”,不强制干涉百姓的文化生活,使百姓在文化上得到尊重和认同。在廉政建设方面,他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外,还提出“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把爱人与忠正、奉法、廉洁列为提拔任用官员同等重要的条件。

自古以来,为官者总会说爱民为民,不少官员也确实做得不错,但有的仅仅是说说而已。是否真正爱民为民,关键在于有没有真挚的爱民情怀。有了这种情怀,就有了为民的深厚基础,就会时时想到要为民做些什么,而无须口头标榜。

2025-01-10 胡建新 说事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20525.html 1 3 姜太公的爱民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