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聊天

“著名”未必就好

孙贵颂

手头有一本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第九辑,99页上有一张黑白明信片,盖有1905年上海的邮戳。令人费解的,是明信片上的那张照片:一个囚笼,囚笼内关着一人,旁边站着几个人,正中一人戴礼帽,身材魁梧,是个洋人。照片文字说明竟然是:“著名流氓李小福生站笼示众”。这“李小福生”系何方人氏,为何站笼?没有列出。但从文字判断,一、李是一个流氓(事实真假无从考证,亦有可能是官方对李的强加之词);二、李还是一个著名的流氓。

“著名”一词,早就有了。《汉书·卷五十一·贾山传》:“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辩著名。”

而将“著名”一词,冠在一个流氓的头上,让我们现如今对“著名”成瘾的人来说,大概有几分尴尬。从上面这则一百多年前的报道,可以看出,那时的“著名”,不单是褒义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中“只因这位陶子尧的太太,著名一个泼辣货……没有一个说他好的。”也可证明。“著名”顶多属于中性词。它何时投奔到褒义词的阵营,还是请语言学家刨根问底吧。

有意思的是,“著名”一词,在《辞海》中居然没有收录,《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有显赫名声的”。(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711页)此语正中某些人的下怀。写了几瓶墨汁,就说是“著名”书法家;登了几次戏台,就成了“著名”演员;出了几本册子,就成了“著名”作家……而这个头衔,大多是别人恭维的,水分自然不少。要命的是,有些当事人,偏偏拿着个棒槌当针纫,就怕人家不给他那个高帽戴,一旦给了,不管春夏秋冬,轻重高低,就再也不想摘下来了。有时他人一时疏忽,无意间把那个高帽给忘了,当事人还不愿意,非得拣起来再扣上不可。犹如做川菜忘了放辣椒,觉得没有滋味;又如领导讲话必得加“重要”,否则不足以显其重要。一次,我的一位同事起草文件时,写到“某某作家”,正巧被本人瞧见,立即用笔添上“著名”二字。其实作为作家,重要的并不在头衔,而在作品。你就是再著名,没有报纸杂志的青睐,也是白搭。给你个“著名”的帽子戴上,至多能够使心理得到几分满足而已,或者如坊间所说的:“给嘴皮子过生日。”没有著名作品,光有著名作家,好比老婆饼里无老婆,麻婆豆腐内无麻婆一样。

这样的浮躁作风,无疑是有人推波助澜。一些媒体,不明就里,不分深浅,不做调查,听风就是雨,对某些人动不动就冠以“著名”“大师”“权威”,其实在业界,他根本没有什么知名度、影响力与权威性。那些个头衔,虚得犹如水果打了膨大剂,照片加了美图。

有朋友告诉我,前几年,他所在的城市,准备搞评选100位文化名人的活动,有人怂恿他报名,朋友婉拒了。“不是我多么谦虚,而是觉得,自己连个正儿八经的文化人也算不上,怎么敢去高攀文化名人!更何况,一个地级市,竟然要诞生100名文化名人!”此事后来不了了之,也是有关部门识趣。要真是那样,名人就与“著名”结伴,沦落到贬值的行列里了。

2024-12-06 孙贵颂 聊天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11087.html 1 3 “著名”未必就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