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结对村:义乌市江东街道大元村
乡村广袤天地大有可为,很荣幸成为义乌市江东街道大元村的文化特派员。大元村是个千年古村,也是义乌吴氏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其中,最知名的当数吴百朋和倪仁吉。吴百朋曾任明朝兵刑二部尚书,是抗倭名将,为巩固边防立下了不朽功勋。倪仁吉是吴百朋的曾孙媳妇,是集诗、画、书、绣于一体的才女。
派驻至大元村期间,在金华、义乌两地宣传部门帮助下,我充分借助工作单位——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的力量,与江东街道、大元村两委通力合作,基本摸清了大元村的文化资源禀赋。
过去的几个月,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形成一个机制,二是组建一批队伍。一个机制就是实施“1+3+8+N”工作机制,即打造“百朋故里 吴韵大元”文化品牌,履行“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三大职责,助力开展“大元八风”建设,采取N项举措。与此同时,我与大元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吴广省一道,在大元村组建了一批文艺队伍,包括婺剧传承班、铜管乐队、舞蹈队、腰鼓队、舞龙队、舞狮队等,并初步确定了负责人。
作为一名文化特派员,我将围绕资源整合、力量聚合、项目融合三方面,念好“合”字诀,做好统筹协调的大文章,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整合内部资源。在大元村组建的这批文艺队伍,既是我的“服务对象”,也是村里的“工作力量”。我邀请专业老师进村,对村民们进行业务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并指导他们围绕“百朋故里 吴韵大元”开展艺术创作。牵头各支文艺团队赴金华各地学习或演出,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力争通过这批文艺队伍的带动,在大元村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
聚合外部力量。文化特派员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村民的需求,聚合外部力量,引入村中。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义乌市、江东街道层面的文艺活动引入大元村,让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同时,充分运用义乌市动漫协会、义乌市作家协会、义乌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义乌市工业设计协会等单位的资源,对大元村的文化进行挖掘和利用。
促进项目融合。“百朋故里 吴韵大元”文化品牌项目的打造,其实与大元村文化礼堂、大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义乌市吴文化研究会等开展的文化工作是一脉相承的。我把这些工作深度链接,取长补短,促进项目融合,不断提升大元村村民在文化上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当地老百姓欢迎的文化特派员。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