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曰:“狗眼看人低,牛眼看人高。”据说,狗的眼球凸出,类似于凸透镜,这种结构使得它们看到的物体比实际小,也比自己低。因此,狗眼中的人,往往会被它压缩了,看小了,看低了。而牛眼大,结构特殊,在它的视角中,人或其他物体看起来比实际要大得多。我非科学家,不知有无道理。
那么,人眼看人呢?看同类,看同胞,按理说,应当不高不低,正常值。用政治术语表示:人人平等。
然而,实际生活中,人眼里看人,有的像狗一样,把人看低了;有的像牛一样,把人看高了。
出现这种现象,恐怕不是眼球构造的原因,而是另有他因。
一是工具。人平时或坐或站,没有高低之别,比例不会失调。但如果换了工具,比如人站在凳子上,就比一般人高出一截;如果站到梯子上,就比他人高出许多;如果乘上飞机,就比他人高出万米;如果有机会到达太空,非但看不到地球上的人,连地球也成了“小小寰球”。
二是道具。人从事某种职业,手里或心里都握有一个“道具”,外人一看,就知道此人是干什么的。就像京戏演员出来时,手里拿根马鞭,观众就知道他骑的是马。而有职业的人,他看人,人看他,都会不一样。我小时候,最羡慕供销社的售货员,那时商品紧俏,买个东西,都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脸上赔着苦笑,手上递上钞票,人家还爱搭不理的。一个不耐烦,就说“卖完了!”任你求爷爷告奶奶也白搭。改革开放之后,物质丰富了,琳琅满目,敞开供应。如今再去商店,那些服务员还未等顾客开口,早已赔着笑脸忙不迭地介绍这个介绍那个。他们眼里的顾客,成了“上帝”,对其推销却不屑一顾。某些当官的尤其是当大官的,看普通百姓,与普通百姓看他,感觉肯定不一样;就连有些开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保时捷等高级轿车的,与开十万左右普通轿车的,人看他,与他看人,他们互相看,眼神也不大一样。前不久青岛那个逆行女,就因为开了辆路虎越野车,无理迁怒于对向正常行驶的司机,疯狂辱骂,连扇对方十几个耳光,打得那个男司机口鼻流血。
最有代表性的,是战国时期的苏秦。他年轻时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游说技巧和外交谋略。自以为学有所成后,满怀信心地去西方的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受到冷遇。盘缠用完了,只好打道回府。谁知到家之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老婆不给他缝衣服,嫂子不给他做饭,连父母也不和他说话,全是冷眼相待。苏秦见此情景,发狠读书,读到深夜打瞌睡时,“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样足足苦读一年,悟出了许多外交妙招。于是重新上路,游说列国,合纵连横,任“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总算没有辜负那一大腿的血。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为其所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次,要去楚国游说,路过家乡洛阳。父母听到消息,赶紧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跑到三十里外去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得也爽快:“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
穷居闹市无人问,如狗眼视之;富在深山有远亲,如牛眼视之。
然而,人既然为人,长了一副人样,长了一个人心,长了一双人眼,在看人的时候,就不能像狗那样把人看低,轻视甚至蔑视;也不需像牛那样把人看高,仰视甚至跪视。互相之间,只要对等地平视或注视,就可以了。这些道理,十分浅显,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