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中,不知哪一年哪一月傍晚后,我妈抱着我妹,隔壁方嫂背着我到小学操场看电影,一块白布特别大,木架子把它拉得四四方方。电影开始了,白布上有人抽烟,那烟随风飘拂,忽然一阵风吹来,头上的草帽掉了,有人帮着捡起来。白布上还播放着苏联集体农庄喜获大丰收的情景,稻谷堆得小山似的……一幕一幕的变化,好看极了!可惜没有“声音”,现在想来那兴许是“无声电影”罢了。
孩提时,每当夜幕降临,我会约上两三个小伙伴到乡公所里听“广播”。那个“广播”是一只小木箱,而且是全乡仅有的一只,它发出的声音好听极了,有歌曲、有新闻,还有天气预报。据说声音的讯号是通过电话线送来的,广播响的时候就不能打电话。
1969年元旦,我有幸成了公社里的一名广播线路安装员,工作范围是本公社辖区架设广播线、装用户喇叭、维修线路和喇叭,长年走村串户。为了方便联系,到上世纪末,市站还给我们每个人配发了一只“BP机”,有要事联系的时候,“BP机”会发出“嘟嘟”的声音,根据屏幕显示,再到有电话机的地方联系事宜。
为了能及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各公社乡镇还建起了广播放大站。每天除了转县站节目外,还不定期增播本地抓革命、促生产的宣传;也可以播寻物启事、买卖物品等广告。各大队(村)都有广播室,本村农户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在广播室里播一播。一度,农村每户都装有一只以上广播喇叭,包括动圈喇叭、舌簧喇叭,特别是压电喇叭,将其接上线路就能发出优美的声音,而且价格便宜,每只只需六角五分钱。有一段时期,每天广播四次,同时增装了许多田头高音喇叭,并以裁波形式传输,就是用同一条线可控制农户喇叭,又能传输田头高音喇叭的讯号。当时的农村,“东方红”是黎明的声音,广播喇叭声连成一片,响彻大地。
八十年代开始有了黑白电视机,当地村民大多购买义产“红旗”电视机或杭产“西湖”电视机。为了能收看到中央、省里的电视节目,必须要装上室外天线,而且要有一个正确的朝向,否则屏幕就会出现“雪花”,影响观看。九十年代,我市开始发展有线电视。义乌电视台除了转播中央和省级部分电视频道外,开始播送本市新闻、天气等节目,使广大农户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清晰度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乡镇广播电视站担负电视讯号收转工作。讯号传输大多采用放大器,一级一级往下传,然后通过分支器、分配器把讯号送到千家万户。由于线路长、讯号弱,平时一有“风吹草动”或接触不良,传输信号就会受到影响,许多农户经常无法收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如今我市已跨入了数字电视时代。光缆、光纤传输,随时都能保证收看到几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而且还可以回退收看,点播自己喜爱的节目。年近八十的我,每当回想起自己在广播电视战线上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过往的一点一滴恰似“声音”陪伴我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