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前行中的每一个日子,都和着这个时代的节拍。而大时代与小日子之间,总有着同频共振的脉络关联。作为绝对的主城区,稠城街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备受瞩目。
如今的稠城,路更宽了,楼更高了,景更美了,美丽的人居环境铺就了居民幸福生活底色。在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稠城街道还根据辖区特色,通过党建统领多元共治,做强“硬件”、做优“软件”,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因地制宜推进以词林社区为主的“国际社区”建设,让社区成为中外居民共存交融的大家庭,共同构建理想的国际社区幸福生活圈;围绕义乌之心、义乌天地、宾王区域等地,以点带面做活商圈经济……让“烟火气”氤氲“国际范”,使两者相融相促。
在稠城,遇见美好。
“融”在稠城,老外不见外
“你好,我家里人准备来义乌工作,需要办哪些手续,准备什么材料?”近日,一名印度外商来到位于稠城街道词林社区一楼的“一带一路”国际志愿者服务站,用还算流利的中文向工作人员咨询。在进一步了解其具体情况后,服务站工作人员一一进行解答。
据了解,词林社区“一带一路”国际志愿者服务站于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涵盖政务代办、就业指导、便民服务、法律咨询等15项功能。除了为辖区外籍客商提供家门口一站式便民服务,该服务站还积极发动辖区外籍友人组建志愿者队伍,为外籍人士在义乌生活、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
词林社区成立于2001年7月,下辖小区多为开放式老旧小区,常住人口有1.4万人,还有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外籍人士在此工作和生活,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型社区。如何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在这里工作生活“不见外”,是稠城街道和社区近年来一直专注的课题。
“重点在‘融’字上下功夫。”词林社区党委书记朱福生坦言,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化“基因”的社区,词林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就是“融在词林,相约幸福”。通过党建统领多元共治,让社区成为中外居民共存交融的大家庭,共同构建理想的国际社区幸福生活圈。
近年来,稠城街道立足于辖区外国人高度集聚的实际情况,以词林社区移民事务服务站为核心,创新深化“以外调外”工作法。以服务站为中心,提供临时住宿登记办理、签证网上预约、外籍商友卡申办等10余项涉外服务业务,助力1000多名外籍客商顺利融入社区生活。该服务站常驻出入境民警、辅警,2名人员精通英语和阿拉伯语,日均办理移民服务事件10起以上。
词林社区还主动发掘了一批诸如穆罕奈德一样的外籍志愿者,并成立“奈德之家”志愿服务站。通过他们的力量来做大社区“朋友圈”,共同推动“以外管外调外”,有效破解管理难题。经过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籍友人担任“洋娘舅”,团队也由最初的3人发展成30人。提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原因,一名“洋娘舅”笑着说:“我们作为社区的一分子,当然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共同把社区打造成中外居民的美好家园。”
与此同时,词林移民事务服务站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不断加深境外人员的身份认同。如充分利用街道、学校等社会资源,通过开办社区家门口的“孔子学院”等形式,邀请高校专业教师分批为境外居民免费提供语言培训服务,讲授日常汉语口语知识。社区坚持移民融入“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连续多年举办“国际暑假班”;开设“义乌故事”直播间,中国人讲义乌故事,境外人员讲义乌生活;开展线上电商培训、社区异国风情展等课程,推动义乌国际贸易通过社区走向世界。
此外,词林社区还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契机,举办迎春节送春联、端午包粽子、中秋骑游美丽乡村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境外人员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外联谊活动,促进了中外居民和谐共处。
除了词林社区,宾王社区、银苑社区也立足各自辖区实际,在打造“国际社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
宾王社区努力拓宽招募渠道,组建了一支由20余人组成的多国籍志愿者队伍——“洋更夫”,在文化交流、矛盾调解、环境监督等方面发挥实效。自成立以来,“洋更夫”积极参与社区夜间巡查以及包括普通话学习、书法课程、“我们的节日”在内的各类活动。在矛盾调解方面,“洋更夫”凭借其语言优势和专业背景,助力社区有效化解涉外纠纷。他们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在日常巡查中密切关注社区环境状况、公共设施维护情况及服务质量,及时发现并上报了150多项潜在问题,助力提升社区管理精细化水平。
银苑社区成立了国际化社区治理专项小组,通过定期召开“国际邻里议事会”,邀请外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讨论活动。针对外籍友人前来办事时常出现的语言不通、找人不对、流程不明等情况,银苑社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专门的服务窗口,由具备一定外语沟通能力的党员在该窗口轮流坐班,提供来往内地通行证办理、居住证临时住宿登记办理、社保医保办理等咨询服务。
“食”在稠城,接地气的“洋餐厅”
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民以食为天。在很多人眼里,义乌不仅是小商品的海洋,还是“美食联合国”。地道的土耳其餐厅、印度小吃、韩国料理、中东甜品……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在这里可以吃遍全世界。
在稠城也有不少外国餐厅,凭借其地道的风味美食、良好的用餐服务吸引不少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前来打卡。在今年的“五一”假期,外国餐厅美食着实让义乌火了一把,点燃了外地食客来义的消费热情。“等位320桌,排队5小时,义乌餐厅爆了 ”“有人在高速上就取号,到现场仍需排队。”……在一些媒体的聚焦下,再加上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视频等多平台加持,让大家目睹了义乌这座城市的另外一面,许多网友亲昵地称之为“国际乌”。
位于词林社区的贝迪餐厅,地理位置好,菜品丰富,是“五一”假期被打卡较多的国外餐厅之一,餐厅老板穆罕奈德是约旦人。“店里可容纳300多人同时就餐,‘五一’期间的客流量是日常的3倍。”“还有不少是外地游客到店打卡。”在之前的采访中了解到,当时最热销的是土耳其米饭布丁,一天要卖出数千份,其他像柠檬虾、馅饼也比较受欢迎。
同样生意火爆的还有隔壁的苏坦土耳其餐厅。该餐厅在义乌共有三家店,位于词林社区的这家生意尤为好,很多游客除了来享用地道的美食外,还忙着在店里拍照打卡或拍视频。据说,那几天行政、财务、采购等后勤部门的人员全部到营业厅去帮忙。
2015年,来自伊朗的穆罕默德礼萨在宾王商贸区开了普斯汀土耳其餐厅。经过多年经营,老板成了食客和社区工作人员口中的“老默”。“我老婆、弟弟都在义乌,孩子也在义乌上学。”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老默经常以“本地人”自居。好客善谈的他很喜欢交朋友,微信好友近1800人,“有佛堂、苏溪、廿三里的,也有杭州、宁波、衢州的,还有湖北武汉、河北石家庄的……”进来的时候是客人,出去的时候就是朋友了。
在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也有多家外国餐厅,涉及土耳其、印度、泰国等异国菜系,吸引一些外国友人来尝尝“家乡的味道”,也让本地市民在家门口感受地道的异国美食。为了用自己的特色增加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较之前也做了些改变。在功能区块上,街区分为文旅消遣区、文创传承创新区、文艺教育培训区。其中,文旅消遣区主要由餐饮酒吧、高定服饰、创意小店三大板块构成,是街区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区块。据了解,现在入驻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的各类经营店铺有60多家,以餐饮类居多。
城市消费标签,已经成为激发消费潜力的关键。眼下,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即将到来。稠城街道根据市里相关部署,围绕圈、街、店等优化消费载体,聚焦商、文、旅等优化消费供给,着眼吃、住、行等优化消费环境,多点发力做好相关应对工作。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