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聊天

当“自信”膨胀为“自大”

陈庆贵

无论爱默生断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抑或罗曼·罗兰布道:“人能在一生之中取得成功,亦必只有一个源头,而这个源头唯有自信。”先知皆在强调,自信对成事的重要性。

事皆有度,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定律同样适用自信。《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了解他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徐特立说得更通晓:“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作为一种认知智商、心理状态和行为动力,自信也有着明晰的不可僭越边界。当自信越界膨胀为“自大”,虚脱病态的“自信”,必然会由成功的“第一秘诀”和“源头”,反逆为失败的“第一秘诀”和“源头”。

《孙子·谋攻》开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其所昭示的既为兵法胜略,更是成事定律。就“病”理变化轨迹扫描,自信越界膨胀为“自大”,无非两条诱因,一谓缺失“知人者智”,不能“知彼”;再谓残障“自知者明”,不能“知己”。不能“知彼知己”,结果殊途同归,自然一定是“百战不胜”,而绝无可能是“百战不殆”。

马其诺防线是法国在一次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构筑的堡垒工程。由于防线存在,德军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攻法。有如是坚固军事防线,法国从上到下都盲目自信,一致认为战争将会“轻松”。让法方始料未及的是,德国主力通过该防线薄弱环节——阿登山脉,从左翼迂回突破达拉第防线占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其诺防线后方致其失能,导致法方投降。战后,马其诺防线成为二战历史谈资和讽喻笑柄。法国败亡,吃的正是“自信”膨胀为“自大”,导致不能“知彼知己”的苦头。

日本中途岛战败原因很多,但唯独不包括自圆其说的“运气”。事实是,侦察机临时故障是由于日军未做足战前准备,航母甲板炸弹也归咎日军随手堆放……深层归因在于,偷袭珍珠港“巨大胜利”成为日本海军“双刃剑”:一方面,此战鼓舞日军士气带来更多“胜利”;另一方面,让日军被“胜利”冲昏头脑,越来越自大膨胀轻敌。致命的是,甚至在战前演习时,因为推演“日方”输得太惨,主持军官居然要求裁判更改结果……殊不知,掩耳盗铃只是自欺欺人,过分自大轻敌致使不想不能“知彼”,战争胜败结果走向其实早已注定。

清朝,从皇帝大臣到庶民百姓都公认自己是世界中心“天朝上国”,皇帝自然是世界的统治者。国境之外所有民族都归属“蛮夷”,所有国家都是天朝属国,外国人来华都要称臣纳贡,须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否则,一切免谈,甚至驱逐出境。某日,嘉庆皇帝问大臣孙玉玺:“英国是否富强?”孙回曰:“彼国大于西洋诸国,因此是强国。至于富强嘛,是由于大清富,彼才富。”嘉庆又问:“何以见得?”孙再答:“英国从大清买进茶叶,然后转手卖给他国。不说明彼富是由于大清富吗?如果大清禁止茶叶出洋,则英国会穷得没法活。”悲哀的是,其时“所见略同”的士大夫比比皆是。道光帝在鸦片战争失败与英国签订《广州和约》后,就说过“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的昏话,其病态心理和阿Q精神委实让人无语。皇帝认知如此可笑,从大臣到民间顺理成章莫不乌合,形成了一股恨洋仇洋拒洋又惧洋的反智愚昧氛围,一种群体性盲目、偏见与敌视甚嚣尘上。其时的舆论场,骂西洋就是忠臣,学西洋就是汉奸,硬拼就是爱国,智取就是卖国……被誉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就反思,清朝病根在于错判自己。换言之,夜郎“自大”盲目排外,导致甚至加速了清朝灭亡。

罗素基于人性深刻洞察和历史理性反思,忠告世人:“过分的自信,很容易使人产生毁灭性的傲慢。”先哲言犹在耳,弥值后人铭记。

2024-09-20 陈庆贵 聊天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91036.html 1 3 当“自信”膨胀为“自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