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论理

以人话“立言”——读《光洲评论》

朱大路

仿佛孤寂时的一声洪钟,仿佛萧疏中的一道亮色,我面前的这本《光洲评论》,利口如锥,直陈时弊,情系家国,巍然岸然。逐篇翻阅,让我一聆清诲,眼前豁然开朗。

当前杂文式微,园地萎缩。操练杂文的角儿们稿费难赚,倒还是小事,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养家活口,但无处施展指点江山、干预现实的抱负,就有悖于杂文家的使命,也有违于文化自信。《光洲评论》在此时独树一帜,凸显出充盈的文化自信,让人啧啧称羡。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所谓“立言”,即留下有价值的著作和言论,垂之久远,烛照后世。杨光洲把出版评论集视为“立言”,并表示“坚持说人话”,不说鬼话,不说正确的废话。故而,以人话“立言”,是他写作的要旨。

人人都有表达思想的自由。人话,就是体现人的思想权利的话,就是真话——只在法律与道德圈内说,绝不越出这两个圈说出格的话。杨光洲以“小文字匠”“一介布衣”的姿态发声,他的人话,带民间气息,具泥巴味道,常常是尖锐、分量重、言必有中。

《人民说“不”力量大》,开宗明义就揭示:“对五四运动的研究,不应是应景赶时髦,更不能如其他活动每年‘打一阵雷,刮一场风’。五四运动,蕴含着我们民族前行的强大动力。”觉醒的知识分子和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把“国”当作自己的“家”,要行使“家”的主人的权利。“民智不开,‘国’是皇帝‘一人之家’。民智一启,‘国’成了‘全民之家’。”这是在彰扬人民说“不”的威力了!在另一篇批判《平安经》作者贺电的文章里,杨光洲直言:“用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和研究成果作道具伪装自己,已是个别官员的拿手好戏。”“他究竟是先有学位、成果,后有官位,还是先有官位,后取得的学位、成果呢?不能再被这些家伙的道具给唬住了!”而《经济明镜映政治高下》,则通过朱元璋和慈禧对待晋商的不同态度,点评说:“经济像一面镜子,可清晰映出执政水平、执政能力和施政效果。”“施政,立足的利益群体越广,惠及的利益群体越大,格局越高。反之,格局越低下。”

梳理一下,杨光洲触及的犀利话题还真不少:

——领导植树有啥了不起?面对南宁市西乡塘区设置“处级领导植树区域”,为何都无动于衷安之若素?

——从姬昌用蓍草推演周易,表明神化自己或自己的先辈,以稳固自己的统治,是历代帝王的惯用伎俩。唯圣意是瞻,带着观点找材料或借口,做些添油加醋狗尾续貂的欺世文章,是某些学者权威的生存之道。

——大权在握,便占领了理论的制高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不仅朱重八这样,所有的帝王皆如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咋说都有理!

——从一家国有寿险公司发布《关于“开展学习罗董金句,激扬奋进力量”学习活动的通知》,阐明这位罗董的所谓金句,其实并不金,马屁精强迫全体干部职工背诵领导的所谓金句,是对群众智力的愚弄,是对群众精神的暴虐。马屁精是社会风气的污染者。

讲人话,必须有人听,言辞就必须有技巧,有创意,有知识,有吸引力。杨光洲让文学性成为杂文振翮高飞的羽翅。那篇《一不留神成“陛下”》,读得我笑咧了嘴。一个已进知命之年的老打工仔,每日靠码字著文换饭活命,突然被人称为“主子”“亲爱的”,耳闻“启奏陛下”的恭维。原来是网上卖家,用恭维讨得买家的欢心,以促成交易。一旦买家对货品不满意,想退货,“陛下”顿时降格为皮球,被卖家和快递公司踢来踢去。倘若发现补酒一类对身体有害而拒收时,“陛下”立马变作“武大郎”,被拒绝退货的“潘金莲”像给“武大郎”喂药一般,强行把酒给灌下去。另一篇《手机那点事(上)(下)》,简直像诗,将手机的来龙去脉,因果报应,与人世的关联,抒写得淋漓尽致。我读着,突然间发觉——这不是新时代的《劝戒录》吗?叙述了善恶与因果的联系!《石壕吏的一封信》,模仿杜甫《石壕吏》一诗中的酷吏口吻,揭露当今某地一支村干部带领的巡逻队,开着假冒的警车,穿着假冒的警服,以给羊做检测为名,抢走老百姓的羊,是比唐朝的石壕吏更缺乏理由、更无耻的行径。全文娓娓道来,简直带着散文的节奏了。《温度与力度》,对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执法,是这样比喻的——

“以手取水,在水中握拳,力度越大,拳握得越紧,得到的水越少。弯下腰,舒展双手,以手捧水,看似力小,却可掬起清泉。”

多么形象!多么细腻!

听着杨光洲的河南口音,读着他的自我描述——“海拔欠缺,但宽度、厚度有余,物理质量较大”,一位河南汉子的犟憨模样,呼之欲出。

河南是中国出杂文家的地方。杨光洲以河南人风范,在浙江《义乌商报》施展“拳艺”,则多了一重涵义。义乌的历届领导带领人民群众,冲破“左”的束缚,坚持改革开放,使义乌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产品走向五洲四海。也正是义乌的相关领导,将杨光洲码字发声的小事,“当作是增加报纸特色、活跃创作的正事,给予关怀、支持”,为他“说人话”提供平台,才使《光洲评论》的谠言嘉论,如山间溪水,在版面上流淌不断,形成气候。

在义乌,我们感受到外贸的信心。在《义乌商报》,我们感受到杂文的信心。

杂文之花唯有在思想解放的境域,才能姚黄魏紫,竞相怒放。《光洲评论》绽放得这么自信,也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阳光雨露的滋润。

转自长江网《长江头条》。

作者为上海《文汇报》高级编辑,2007年退休。现任中国写作学会杂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2024-09-20 朱大路 论理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91033.html 1 3 以人话“立言”——读《光洲评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