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泥塑:巧手匠心释百态

泥塑作品。

现场制作泥塑人像。

冯天民教孩子们制作泥塑。

我叫冯天民,1974年出生,赤岸镇乔亭村人。

我与泥塑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2003年。当时,杭州民间工艺师徐远渭带着他的泥塑作品到义乌举办展览。当我看到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时,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也对这门传统技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当即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这门手艺,于是多次前往杭州向徐远渭先生虚心请教,希望他能带我入门。

众所周知,做泥塑光看别人捏还不行,必须得亲自动手,感受人物的形和神,这些都需要熟能生巧。因此,在向徐远渭先生请教之后,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钻研。所幸,我个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这对于观察和打磨人物细节具有重要的帮助。

那时网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视频可以学习和参照,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我搜集了许多专业书籍,边学边琢磨。有时候早上一起床,我可能灵光一现,来不及吃早饭就赶紧坐在工作台边,动手捏起来。做泥塑格外考验人的专注力,需要人完全沉下心来投入进去,中间一旦打断可能就会错失灵感,所以有时我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完全沉浸其中,经常忘了吃饭,那时每天练习时间至少达到8小时。

大约过了三四个月,我慢慢摸出一些门道,捏出的作品也有些像样了,于是就打算去外面摆摊,毕竟还是要过生活的。最开始,我在杭州清河坊街区摆摊,发现有很多人对泥塑感兴趣,也非常喜欢我的作品。2010年我回到义乌后,就长期在三挺路夜市摆摊,平时也会接受个人或商家邀请,上门制作各类泥塑作品。

这段在外摆摊的经历对我个人成长十分关键,不仅让我慢慢积累了人气,也使我的手艺快速提升,即使身处闹市,我也能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有时只是路人的一句轻声赞赏,就让我充满成就感,坚定了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决心。直到现在,我还经常会去夜市摆摊,有时周末也到义乌收藏品市场摆摊。相比于一个人坐在工作台前创作,我更喜欢在现场给顾客捏泥塑人像,这不仅更考验临场创作水平,也能让我更仔细地观察到人物细节,作品也会更生动,往往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件作品。

泥塑整个流程大致分4个步骤,分别是挖泥、沉淀、捏人像和阴干。先来说说挖泥,选择合适的泥土是制作泥塑的基础。泥塑的泥有很多叫法,我们通常称为黏土,或是黄金泥,要去山脚下挖,选用的是地下不渗水的黄泥,具备良好的黏性和可塑性。这种泥土取材方便,在市面上也能买到,不过我更喜欢自己亲自找。

刚挖回来的泥不是马上就能用的,还得先清洗泥土,去除杂质,让泥土更加均匀,再用塑料布包裹起来密封沉淀。经过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能得到密度更高、黏性更强的泥土,这样就算后期干了也不会开裂,这是保存泥塑作品的关键。当然,根据泥塑使用场景、人物的风格,或是客人的要求,也可以在制作泥土的时候加入雕塑泥、紫砂泥等各种材料,达到改变泥土的颜色、让泥土质地更细腻的目的等等。

接下来就到了制作泥塑的核心环节——动手捏。这对于手上功夫有极大的考验,需要精细的操作和丰富的经验,我们必须多看多练,才能让人像更加生动、立体。

经过20年来的练习和积累,我也总结了一些要点。比如,制作泥塑的光线很重要,不同角度的光源会影响到脸部的阴影和轮廓,最好就是让光源从头顶直射。此外,只有准确把握人物的特征,才能动手制作。这一点上,我也曾经因为缺乏经验闹过不少笑话,比如对于人像的年龄把握不准,把老人捏得太年轻,把小孩捏得太老。要知道,男女老少,特征各不相同。比如,男人的眉弓要比女人高,女人的额头要比男人凸出,老人的面部骨骼分明,小孩的面部则是饱满圆润,五官更为集中。这些特征关系到人物的头型,只有把头型做准了,才能“长”得像。在此基础上,再捏好五官、头发、衣领等细节,人物就能神形兼备。

最后一步就很简单了,只要让捏好的泥塑自然阴干即可,去除多余的水分。像现在气温高的时候,3天就能干透了。只要保护得当,泥塑作品能永久保存。如果顾客有需要,阴干后的泥塑也能进行彩绘,让整件作品质感更加突出。

做好一件泥塑作品,还要有称手的工具,虽说现在市面上都能买到,但我更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先说摆放泥塑的转盘,它是用2块木桩组成的,中间用一个小转盘连接,方便多角度观察人像细节。另外,我还有6把比较常用的刮刀工具,都是用竹片削成的,尺寸不一。比如,切割刀能够刻画不同粗细的线条,刮去多余的泥土;雕刻刀两头带有细铁丝钩,能够刻画眼睛形状和瞳孔。此外,我的工作台上还常备有喷壶和湿抹布,在泥土和手指太干燥的时候可以保持湿润。

2019年,我成为第四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是义乌第一位专门制作泥塑现代人像的手艺人。实际上,泥塑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是一种非常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后来,泥塑被广泛应用于佛像制作,泥塑技艺无论是从作品数量还是制作工艺上都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义乌民间泥塑大多保存于寺庙、祠堂等场所,如今这一传统技艺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许多像我一样的民间艺人开始制作泥塑人像,推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关注这项传统技艺。2020年,我创作的泥塑作品《好朋友》《爷孙乐》被义乌市非遗馆收藏。今年,我又创作了《乐呵呵》和《快乐人生》两件作品,入选2024年“天工开物”义乌市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

随着认识和关注泥塑的人不断变多,我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也融入现代化创意,比如制作泥塑漫画人像、整身像等。前些年,我制作的泥塑整身美人鱼彩绘像就被放在一家餐饮店中展示,得到许多顾客的赞赏。

作为泥塑技艺传承人,我不单单是把泥塑看作一份工作、一门兴趣,更把它视作肩头的一份责任。现在,我经常会参加公益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泥塑,让大家体验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未来,我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我们,关注泥塑,爱上泥塑,让这项民间艺术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口述人:冯天民,1974年出生,赤岸镇乔亭村人,第四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整理人:全媒体记者 陈聪

2024-08-19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81978.html 1 3 泥塑:巧手匠心释百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