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基宝,今年61岁,佛堂镇塔山村王新自然村人,世代养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养蜂是一项古老又甜蜜的事业。义乌人养蜂历史悠久,明代崇祯《义乌县志》卷六《虫之属》就有关于蜂、蜜、黄蜡的记载。我们家从曾祖父那一代开始养蜂。我曾祖父叫王樟根,出生于1897年,居住在佛堂镇塔山村王井头自然村。他当时用圆木桶收养山上土蜂(中华蜜蜂),经过不断扩分繁殖培育,最大规模达到20多桶。
我爷爷王成统在曾祖父王樟根基础上,不断摸索,养蜂技艺大有提升,土蜂规模翻了一番,达到40多桶,一度在王井头村山体上摆满蜂桶。
我父亲王焕兴,1942年生,初中毕业后当了电厂工人。但他精心自学养蜂知识,于1962年辞职,回家专心传承养土蜂,并改善长期落后工艺。他还引进了可以产蜂王浆的意大利蜂种,精心管理,获得成功,一下子名声在外。当时东阳县大洋乡,特地邀请他去集体蜂场当师傅,培训学员60余人。他还当过塔山村农技员,负责集体蜂场。
1967年,他和我母亲开始到外省放养蜜蜂,一去就是大半年,只有过年才会回来。我和爷爷奶奶在义乌生活,当时我觉得,养蜂可以走遍大江南北,看尽大好河山,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好差事。我父亲则觉得养蜂太过辛苦,希望我能走别的路,但一次青少年时期的“叛逆”,让我走上了和父辈一样的路。
1980年,我高中毕业后考入杭州一所体校。那一年,父母路过北京,在北京玩了几天。我得知后,非常羡慕,体校也不想读了,就想跟他们一起养蜂。父亲寄回家的信里说,他们下一站要去江苏盐城。于是我到爷爷奶奶那,以买衣服、买书为借口,“骗”了300块钱。然后就一个人偷偷坐车,直奔盐城而去。
到了盐城,我不知道父母的具体位置,就去蜂场比较多的地方找。看到蜂箱上写着“义乌某某某”字样的,知道是来自义乌的老乡,便问人家:“我是王焕兴的儿子,你有没有见过我爸?”果然有人认识我爸,说我爸在泰州市兴化市大邹镇。我立马赶了过去,当时虽然年纪不大,胆子却特别大。
我爸看到我吓一跳,得知我不想念书了,虽然生气也拿我没办法,就让我跟着一起养蜂。这个过程中,我对养蜂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传统养蜂技艺,蜜源是基础,蜂群是关键。放蜂人过着游牧式生活,从春到冬,每年都要走遍大半个中国。哪里有花去哪里,常年跟随花儿迁徙。花开人来,花落人走。走到哪儿就把蜜蜂卸下来,这个地方的蜜采完了,就收拾行囊寻找下一个花开的地方。一路上,不停转场,追着花跑。当时,养蜂人根据蜜蜂的繁殖特性和全国各地植物花季变化情况,总结出先至福建或云南等省繁殖,再转移到东北、西北各地的大路线。
当时父亲一共有30多箱蜜蜂,近距离迁移可以租车,长距离则需要靠火车。但当时义乌蜂场规模都不大,一家的蜂箱放不满一车皮(一般情况下,将火车的货用车厢称为车皮,一车皮就是一节车厢拉的货物量)。所以我们是4户蜂农一起迁移,节省成本,路上也可以相互有个照应。我突然出现,蜂场里没有什么我能干的活儿,父亲就让我出去跑跑,把联系汽车、火车,确定下一个场地这些事情交给了我。
虽然大家迁移的大方向相同,但各自的具体路线是不同的,需要自己摸索定制。蜂农在前往下一个场地前,必须提前踩点,确定蜜源质量,然后制定好线路、交通方式。这其实是养蜂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蜜源的好坏直接影响蜂蜜的收成和品质。其中,路程、时间、衔接必须把握得非常准确。比如找的场地得靠近公路,但要远离人群。靠近路边为了方便蜂箱搬运,远离人群则为了减少蜜蜂伤人的情况。
安排不好的话,不仅会耽误时间,还会影响产量。一开始,别人对我还有点质疑,担心毛头小子办事不牢。但有父亲给我指的大方向,我心里有底气,高高兴兴就出发了。运气好的话,去年同期的场地今年还可以去。但如果碰到好场地被人抢先占用,那就得寻找新的地方。我胆子大,不怕生,而且很会跟别人沟通,因此我跟每个场地的负责人都处得非常愉快,第二年他们会专门把场地留给我们。最长的一个场地,我们连续去了8年。因此,父亲也对我刮目相看。
大家都说养蜂很辛苦,但我乐在其中,而且充满成就感。我去之前,父亲的30箱蜜蜂一年可以赚两三千元。我加入后第二年,父亲就加大投入,蜜蜂增加到了90箱,一年收入超过一万元,我们家成了光荣的万元户。当时养蜂的收入比种地高很多,所以义乌养蜂行业非常兴隆,很多万元户都是养蜂的。到了1985年,我们家的蜜蜂规模达到150箱,我也逐渐掌握了传统养蜂技艺。
传统养蜂技艺须经过培育适龄采集蜂、修造巢脾、培养生产蜂群、整理蜂巢、流蜜期管理、脱蜂、蜂蜜分离、过滤、贮存等过程。其中,管理操作技艺决定了蜂蜜的质量、产量和效益。只有步步为营,才能把养蜂事业做得更甜蜜。比如一枚蜂卵从产下到破壳孵化需要21天,但刚孵化的蜜蜂无法采蜜,还需要7天左右才能工作。所以养蜂人就要在植物花期,也就是大流蜜期前28天到一个月,让蜂王大量产卵,壮大蜜蜂族群,让其有充分的采蜜能力。如果接下来没有花采了,那就要提前控制蜂王,让它不再产卵。
进入大流蜜期前,要修造充足的巢脾,满足蜜蜂产卵和储蜜。在大流蜜期前半个月,要培养生产蜂群,检查群势,定地饲养。在大流蜜期开始前3至5天,要根据花期的长短,调整好蜂巢,做到既能采蜜,又能保持蜂群群势。进入大流蜜期,要掌握初期早取(蜜)、中期稳取(蜜)、后期少取(蜜)的原则,刺激蜜蜂采蜜的积极性和蜂蜜的纯度。
取蜜前,要让蜜蜂与蜜脾分离。这一步可以根据蜂场规模、蜜脾数量选择采用抖脾脱蜂、脱蜂板脱蜂、驱避剂脱蜂、吹风机脱蜂等办法。然后用割蜜刀把封盖蜜房的房盖割去,将蜜脾放入分蜜机的框架内,转动分蜜机,分离蜂蜜,也就是“摇蜜”。摇出来的蜂蜜还要用双目纱滤去死蜂、幼虫、蜡屑等。最后装入陶瓷、玻璃、专用涂漆钢桶等防腐蚀容器贮存。
在熟练掌握祖辈养蜂技艺的同时,我还与杭州农科院联合开发塑料台基,让蜂王浆的产量提升近一倍。在父亲的支持下,我成立了义乌市佛堂蜂业服务社,开始收购其他蜂场的蜂蜜,建立“焕宝”品牌。通过零售、批发等方式,我们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约旦等国家,蜂蜜年销量高达100至120吨。当时全国有名的保健品“双宝素”,就有使用我们生产的蜂王浆。
1996年,佛堂蜂业服务社获得“义乌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2000年,我被金华市授予青年“星火带头人”。2001年,“焕宝”牌蜂蜜获评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5年,佛堂蜂业服务社养蜂场被认定为农业无公害蜜蜂基地。2006年,我重新改组登记义乌市养蜂协会,并担任会长至今。养蜂协会为蜂农提供风险救助申请、补助申请、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服务,目前有会员300多名,遍布义乌各镇街。近年来,我也在积极培养新人,希望这项甜蜜的事业,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口述人:王基宝,1963年生,佛堂镇塔山村王新自然村人,第五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养蜂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整理人:全媒体记者 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