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朝出现互联网会发生什么?七岁的骆宾王便是最大的网红。一首《咏鹅》诗,男女老少为之疯狂刷屏,粉丝费尽心思打投,甚至不惜与杠精撕上热搜!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听鹅的声音多美!一开篇便先声夺人,网友直呼:“高手在民间!”紧接着画风一转,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把鹅的线条和色彩展现得极美。等声音和画面展示过后,接下来的场景更是让大脑“宕机”了,一连串的白鹅动态缤纷登场,通过“歌”“浮”“拨”等几字,就将白鹅那种活泼悠然的神态活现而出。短短18个字,不仅生动活泼、意境清丽,又自然流露出童稚的天真烂漫。
没错,站在池塘边吟诗的这个“网红”小男孩便是骆宾王!此诗一出,立即传遍乡闾,刷爆“朋友圈”,成为各地学童诵读吟唱的童谣,男女老少齐呼他为“神童”。
《咏鹅》诗的出现,使得这个7岁孩童一出场,就俨然成了初唐诗坛的现象级人物。即使历经了约1400年的岁月洗礼,《咏鹅》诗至今仍极具魅力,不但长期“盘踞”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而且作为学生启蒙的第一首古诗,长期独霸儿童古典启蒙诗歌排行榜首的位置。在每年的开学季,这首熟悉的古诗总会被大江南北一群又一群的孩童吟唱,回响在校园上空。而如今,《咏鹅》诗还冲出了国境,成为世界儿歌的经典和智慧的象征。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首字数并不一致,有点像儿歌的古诗,为什么会长期“霸占”语文教科书第一首古诗的宝座?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和学习价值呢?古来神童很多,许多人在成年后就泯然于众,但骆宾王并没有因为过早获得美誉而成“伤仲永”,凭借自己的勤奋与聪慧,逐渐赢得诗名,并最终成为“初唐四杰”之一。而这首《咏鹅》诗,也似乎在冥冥之中预示了他的传奇一生:一个“曲”字,即便弯曲而细长,也难以掩饰他的柔美嗓音,始终不渝地“向天歌”。
一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义乌始设乌伤县。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废稠州,重新整合乌孝、华川二县为一县,始称义乌。骆宾王出生于约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也就是唐代开国的第二年。
骆姓是古乌伤的望族,骆宾王的祖上就出过如骆俊、骆统、骆秀祖孙三人等著名的文臣武将。骆俊在汉末时曾为陈留(今开封市祥符区)相(相当于郡太守);骆俊之子骆统则是东吴的名将,曾参与诸葛亮舌战群儒,封新阳亭侯。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道:“却说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时有吴人张温,字惠恕;乌伤骆统,字公绪……”又见第四十三回:“时座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
骆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没被罗贯中着重书写,但在史书《三国志》里,作者陈寿却为他立传。据《三国志·骆统传》记载:“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可见他的功劳和贤德很不一般。在《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中写到了骆统之子骆秀:“骆统子名秀,被门庭之谤,众论狐疑,莫能证明。”又据《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记载:“(永安七年)秋七月,海贼破海盐,杀司盐校尉骆秀”。
此后骆族虽然簪缨不绝,代有才人,但到骆宾王出生之前,家族已经衰落。据民国癸酉(1933年)续修的《松林骆氏宗谱》记载:“骆统,字公绪,年二十……随陆逊(东吴大都督)破敌,有功封新阳亭侯,开府食邑,迁居治第于绣湖之稠山,即今黉宫(孔庙)其故址也,卒葬寺后山花园(原烈士公园北约100米处)”。此后,骆统之子骆秀又把家搬到了骆家庄。
骆统家原在城西北的岩山脚下、绣湖之滨。骆统去世后,三子分家,骆秀主动把旧房让给两个弟弟,自己在隔湖相对的一个僻静处建起了一片房子,外人因此把它叫作骆家庄。因为正房的前面有一口葫芦形大塘,葫柄上建有一座通向绣湖和县城的石桥,所以有的人也把它叫作骆家塘或骆家桥。这个小村东临乌伤溪,西接绣川湖(即绣湖),北面紧靠绵亘的山丘,只有正南面向县城的方向有一片肥沃的农田。
明朝陶望龄在《隐士金南湖墓志铭》中有记:“稠山者,相传唐骆宾王隐处也。”另据《康熙义乌县志》记载:“骆家塘:旧传骆宾王居此,县北一里。”骆家塘的旧址,被认为是在如今的骆宾王公园内。
二
骆宾王出生于祖上人才辈出的书香门第。骆宾王的祖父骆卫淇(字武成,号雪庄)曾任隋朝的右军长史,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在隋末为避兵乱,弃职回家闲居。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是一个经纶满腹、志行超逸的才士,在当地颇有声望。
骆宾王出生后,他的祖父和父亲久乱求治心切,翻遍了家中的藏书,看到《周易·观·六四》里的一句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便给他取名为宾王,字观光。其用意是期望骆宾王在长成后,可以仰视国家大治的光辉,而自己则以宾客的身份来辅佐君王,以期江山稳定,百年昌盛。待骆宾王步入了牙牙学语的年纪,他的祖父开始教他朗读简易诗文。到了五六岁,骆宾王不仅能熟记多首诗文,而且能在祖父的指点下吟句联文。
时光不语,骆宾王转眼就七岁了。这是唐朝武德九年(626年)的金秋时节,落叶随风稻谷登场。在义乌城外的骆家塘,骆宾王祖父的一位远方朋友专程来家探望,祖父在席间谈起了教孙子读书的乐趣,就夸起了自家的小孙子有多聪明,天分有多高,小小年纪阅读起来是过目不忘,特别是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那简直是聪明绝顶。客人听着,捋髯而笑,心里似乎不太相信:“吹牛谁不会?有本事就露一手呗!”
饭罢,祖父携骆宾王陪同客人外出漫步,在领略了农家幽静的田园风光后,随之就来到了村旁的一口池塘边。只见塘中清波荡漾,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客人灵机一动,就把跟在后面的“小屁孩”拉到了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请他“表演一个”。这名7岁的男孩毫不示弱,向塘中凝视片刻,略一思索,一个不小心就用清脆的童音,应声吟出了这首《咏鹅》诗。
好一幅白鹅戏水图!祖父是又惊又喜,心想“平时真没白疼这娃,今天算是给爷爷长脸了”。从此,骆宾王声名远播,被誉为“江南神童”。
三
骆宾王七岁咏鹅,展示了他惊人的创作天赋。其父骆履元外出谋仕,在经过几番拼搏后,终于谋得了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一职。他在博昌任上忙完交接事务后,即抽暇南下,返乡省亲祭祖,然后携妻儿北上。
骆宾王随父母赴博昌时,年龄约为10岁。他在家乡虽已享有了神童的美誉,但寓居于父亲的任所生活后,更是接受了严格的系统教育,被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
正当骆宾王沉浸于书林,寻求更进一步时,父亲骆履元突然病死于任上,骆宾王时约十七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阕,家计已十分艰难,无法扶柩返回义乌,只能就地安葬。而随着父亲的英年早逝,一家人无所依靠,陷入窘境。
待葬父后,骆宾王与母亲移居于兖州瑕丘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四处漂泊。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也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骆宾王决定上京赴试。根据唐朝的科举制度,凡应会试者,须先经乡试之贡士或国子监生。于是,骆宾王通过干谒(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州县官员,获得了“乡贡”资格入京省试,时间约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即约在他23岁那年的秋天。
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科举失利,因骆宾王学识不济的可能性很小,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没有人替他在握有实权者面前美言推扬。南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三四《士门·唐取士之科》中有记:“终唐之世,进士之科虽不改,而试者尤恨其一切取文艺而略其行实也。早然张昌龄、王公谨(冀州进士)有时名,而王师旦(为员外郎)恶其浮薄而不书以第。卢照邻、骆宾王文章为冠,裴行俭谓其浮躁,抑之,使不进。”由此可证,当时骆宾王的文采虽是公认的,但他在赴长安应进士科考试时,在盛名之下,却为试官裴行俭所抑,其结果还是“落第”了。
初次求仕不顺,他第一次体味到了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下一步怎么办?在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辗转思量后,他决定南下义乌,向亲人求援。大约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夏天,怀着怅惘寂寞的复杂心情,骆宾王踏上了返乡之路,投入了久违的故乡怀抱。骆宾王受到家人和亲友们的热情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因母亲和年幼的弟弟还在瑕丘,他在故乡不敢作过多停留,便匆匆赶回了瑕丘。在瑕丘因有母亲的照顾,骆宾王闭门苦读,又因有了前一次的经验教训,加上可能有人举荐,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做的是权门幕僚之职。这次任职长安约有五六年时间,也经历了长安的繁华。但骆宾王直率傲然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约在永徽二年(651年),他遭人排挤,受到诬陷,罢去了官职。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骆宾王再次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可能是出于友人的引荐,骆宾王不久就离开了京城,赴豫州在道王李元庆(唐太宗异母弟)府中担任新的职务,才算摆脱了困境。李元庆十分赏识骆宾王的才华,骆宾王在他府中任职三年后,逢朝廷下诏令官员荐举人才。李元庆特地下了一道手谕,要骆宾王“自叙所能”。但骆宾王认为此举有自我吹嘘之嫌,就没有照做。此后,李元庆对此事也不再过问。
约在显庆元年(656年),骆宾王离开道王府,之后返回齐鲁故地隐居。也正是在兖州闲居的这些年,骆宾王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初唐四杰”奠定了基础。
四
但长期隐居总不是办法,况且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于是,骆宾王在赋闲了约十年后,再度入京干谒求仕,参加对策考试。据《骆临海集笺注》的编纂者陈熙晋推断,此时当为唐高宗麟德年间(664年-665年)。
在《骆临海集笺注》卷九《对策文三道》中写道:“当今海内又安,天下乐业。士食旧德,农服先畴。自可孙弘献书,以待公车之制。谨对。”陈熙晋对此解释道:“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攻郎……按临海(骆宾王)有《上司列太常伯启》,即祥道也。对策当在其时。”
司列太常伯是官名,相当于“吏部尚书”;启即“书信”的意思。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百司及官名……史部为司列……尚书为太常伯”。而这位司列太常伯即刘祥道,他在麟德元年(664年)8月始为司列太常伯,12月即为司礼太常伯。由此可以确定,这封信是在麟德元年(664年)八月至十二月间写的。信中有“中年誓心,不期闻达”一语,也可认定骆宾王此时应在四十岁以上。
骆宾王上书刘祥道后,即于京城长安举对策。老天不负苦心人,这次骆宾王终于得到了录用,被授予太常寺奉礼郎(原名治礼郎,因避讳唐高宗李治而改称),品秩为从九品上。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大举侵犯边境,朝廷派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骆宾王以奉礼郎身份赴西域从军,担任文职官员,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
虽然,骆宾王在西域立功边疆的理想没能实现,但军旅生活的体验使骆宾王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开启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出塞道上,骆宾王接连写下了《从军行》《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夕次蒲类津》等诗篇,一些远在天边的地名如天山、交河、弱水、流沙、轮台、疏勒、蒲类津、马首山、温宿、碎叶、玉门关等一一入诗,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咸亨三年(672年),骆宾王离开西域,随军参加姚州(今属云南)境内的平乱,取得了胜利。姚州战事结束,骆宾王回京稍事停留,又奉命入蜀,在四川担任的大约是军中的幕府书记之类,主要负责文字工作。上元元年(674年)秋冬,骆宾王离蜀返回长安,次年出任陕西武功县主簿,在上元三年(676年)转任陕西明堂县主簿。在此期间,骆宾王创作的长诗《帝京篇》,一时传颂于朝野,被誉为绝唱。
不久,骆宾王又因母殁去官,居长安青门外浐水滨,过着闲隐的生活。调露元年(679年),母丧服阕,时年已61岁的骆宾王被授长安县主簿,几个月后又被提拔为御史台侍御史,掌管纠举百官的工作。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职务。但由于秉性耿直、直言进谏,自然受到别人的忌恨,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骆宾王即以“赃罪”入狱。
永隆元年(680年)八月,英王李显(时名李哲)被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骆宾王遇赦出狱,但没有官复原职。出狱不久,受派遣出使燕、齐,后回京待命。开耀元年(681年)五月,骆宾王谪贬至临海任县丞。唐朝外放官职有通人性之处。根据《新唐书·选举志》载,任命官员之时,有时会考虑本人意愿,在地域和部门上作出可能的安排。骆宾王请求放职到义乌周边,以便为归葬母亲提供方便。
于是,在这年五月初,骆宾王即携家眷扶母棺南下,长安城内的文人学士、故友至交,纷纷为这位文坛领袖送行。至这年七月初,骆宾王回到故乡义乌,受到亲友乡贤的热烈欢迎。七月二十日,他为母亲举行完葬礼,就去临海赴任。大约是在八月中旬,骆宾王到达临海,在任三年。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春,骆宾王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怒。
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去了扬州与徐敬业等人相聚,密议起兵之事。武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自称匡复府大将军,骆宾王为“艺文令”,写下了举世闻名、千古传诵的《讨武曌檄》。其中经典名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但因错失战机,兵败后为躲避追杀,骆宾王逃亡荒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客死他乡。
五
唐诗是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峰。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最早登上诗坛的诗人,对初唐诗歌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出于对骆宾王的崇敬和纪念,唐代以来在全国各地修建有多处骆宾王之墓,最著名的有义乌上枫塘和江苏南通狼山的骆宾王墓。
上枫塘的骆宾王墓建于武则天死后,系骆宾王的衣冠冢,屡毁屡建,在明弘治九年(1496年)重修时的规模较大。据《崇祯义乌县志》记载:“骆宾王墓。在县东三十里上枫塘边,崇祯十三年(1640年),守道莱阳宋公率知县熊人霖重修立碑。”在原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中有这样的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重建。”现存骆宾王墓为1989年12月重修。
骆宾王出生地骆家桥,原村落早废,但骆家塘犹存,面积四亩余。在骆家塘所在地,如今修建了一个以纪念骆宾王为内容的颇具唐代风格的历史文化公园—骆宾王公园,由劲节虚怀、咏鹅、风萧水寒、白云精舍和云林幽居等景区组成。该公园自1992年11月底开工建设,1995年10月完成一期工程并对外开放,如今已成为人们休憩、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好去处。
在公园正门,是一座仿唐牌楼,在紫色大门两侧的柱子上,题有一副集骆宾王诗句而成的对联:“意气溢三军,当时门客今何在;故乡眇(通‘渺’)千里,自有林泉堪隐栖”。走进公园内,入口处是一座仿唐的照壁,照壁上有一幅白色的浮雕,见一位捋着胡须的老者,正瞧着一个孩子用树枝在戏鹅,另一位摇着纸扇的老人则与身旁一个站着的孩子说话,似乎在给他出考题。这幅图再现了7岁的骆宾王吟诵《咏鹅》诗时的情景。
走过雅集轩,穿过圆弧形的清波门,沿着公园小径,前方便是咏鹅景区。它单独处于一个小岛内,由一座拱桥与岛外的小径相连。咏鹅亭掩映在绿树丛中,四周被碧水环抱着,池塘内有几只白鹅在悠然自得地拨清波。景内还设有咏鹅石刻碑一座,由义乌籍著名书法家金鉴才题写《咏鹅》诗一首。因为风景独特,不时吸引游客到此一游,一些俊男靓女则穿着唐装汉服在此拍照。
池上荷花怒放,池旁翠竹摇曳,此景所蕴含的意境,是否就是诗人洁身自好、持守节义性情品格的自然流露呢?“故乡眇千里,离忧积万端。”走出咏鹅景区,漫步曲廊之中,一路可以观赏倒映池面的放怀亭、诗杰轩,以及坐落远处的骆家亭、骆宾王纪念馆等。曲廊之形优美如凌波云袖,轻柔绵长。走到曲廊尽头,便来到了白云精舍景区。该景区的得名源自少时骆宾王的书斋,它面湖枕山,高树华盖。公园内绿化植物多样,全部选用我国传统植物及骆宾王诗文中提到的花草树木,如桂花、香樟、桃树、柳树、松树、毛竹、银杏、梅花、茶花、兰花、菊花等。
“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游客在白云精舍景区既可以入“诗杰轩”吟诗,也可以到“放怀亭”高歌,漫游其间,顾盼有至,庭深趣浓。纵观骆宾王的一生,在他“体物成章,必寓情于小雅;登高能赋,岂图荣于大夫”的思想中,我们可见他的文学观点和为人之道。在才华横溢、著述浩富的诗人光环下,在他眼前展现的分明是一条坎坷不平、命运多舛的人生道路。后人不仅把他看作一位品质高洁、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把他当作一位侠胆义肠、壮志未酬的志士。
环池而行,走进雕梁画栋的骆宾王纪念馆仿唐建筑大门,见厅堂的墙壁上有对骆宾王生平及事迹的文史资料介绍,“一代文宗”骆宾王的铜像端坐在正厅中。为充实骆宾王公园的文化内涵,有关部门曾向社会征集了多幅国家级、省级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并陈列在该纪念馆的四周。这一幅幅镌刻着骆宾王诗词的书法碑刻,与纪念馆的仿唐建筑浑然一体,体现出古朴典雅的唐代园林风格。
天色渐晚,骆宾王公园内游人渐多。在动感的舞曲音乐伴奏中,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竞走在铺有青石板的小路上。隔着千年的历史烟云,游人们仿佛在这喧闹的人声、乐声中,走进了唐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辨听它的声音,那可是潜隐在岁月深处诗人的无奈呐喊!也许,当年的骆宾王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会有这么多过上好日子的家乡人民,一同来到骆家塘畔,端坐在咏鹅亭内,共同倾听鹅池上传出的天籁清音,让惊艳了千余年的诗人不再孤寂。
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