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已在课文里学过了,老范是怎么中举的呢?当然是他的阅卷老师周大人看中了他的文章。其实,周大人看到老范文章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什么垃圾,叉掉扔一边去!后来,他等了半天没人交卷,又没手机玩,实在无聊,这才把老范的文章又拿来看了看,觉得有点小意思,再仔细读读,发现写得实在太好了,感叹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千万别写范进这样的“好”文章,因为阅卷老师通常都没有周大人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不能让他们第一眼就觉得你的文章有意思,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好意思了”。
同学们也都知道,网络小说如《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庆余年》等,有一个共同的策略:“黄金三章”,就是在前三章迅速抓住读者。无论是阅卷老师、网文读者还有像我这样的媒体编辑,面对海量的文章,都容易审美疲劳,缺乏耐心。要吸引这些没有耐心的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展现不一样的立意。
一场考试,一个材料,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写,难免大同小异。大家都是久经训练的学生,第一眼看到材料,立意肯定已浮出脑海,可以这么这么写——且慢!你能想到的,其他同学能想不到?看他们都刷刷刷开始动笔了,别慌,不妨静下心来再想想,因为第一个立意肯定不错,但大抵是一个大路货。
但第一个立意并非全无用处。你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开拓出不一样的立意。如果时间允许,你可以天马行空放飞思维,但火烧眉毛的考试岂容你参禅冥想?我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从三个方向来寻找新立意。
首先是立意拔高,这个最简单,高屋建瓴来看待材料。比方“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件事,在古代,这叫行善积德修来生,是个人的事,格局小了。在当代,是弘扬道德风尚,共建和谐社会,是公民责任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拔高,格局大了。文章立意高大上,阅读者会觉得选中这样的文章,自己也是高大上,自然高看一眼。
其次是立意新颖,换个角度来看材料。这个比较难,但因为角度可以多样,所以更容易出彩。譬如今年有高考作文涉及AI。我也试着用AI出过这篇作文,也看过别人用AI出的内容,一个感觉就是:角度几乎都是科技向的。AI的思想库是大众,可以想象,大部分人的角度也脱离不出这个范围。换个角度,说说社会科学,譬如AI时代保障普通人劳动和生活的权利。说说公共安全,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AI灾难等等。也许这些角度写出来的观点并不全面,但会有让阅读者看下去的兴趣。
再次是反向立意,以一种与正常立意相反的观点展开话题。这适合于发挥空间大,没有标准答案,却又容易产生定势思维方式的材料,难度也不大。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为反对而反对”,甚至脱离公序良俗的范畴,那就只能让阅读者反感。
阅读者是一群最没耐心的家伙。新立意的表现方式,也应该是能迅速吸引阅读者的。我这里有两个小技巧:
第一是混搭。议论文混搭记叙文、说明文,常常有不错的效果。想想看,阅读者看了一堆大发议论的开篇昏昏欲睡之时,突然看到一篇文章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开场,或者以《动物世界》的口吻,介绍非洲大草原上的小动物狐獴的生活习性,他肯定心生疑惑,心想,这有什么关系,我得看看……好了,你成功一半了。
第二是驳论。列出最重要的反向观点,驳斥之,这样正向观点就立住了。关键是,从来驳论都比立论好看。远可以看鲁迅杂文,近可以看网络评论。立论常常沦为说教,驳论可以酣畅淋漓,让阅读者快感倍增,精神为之一振。
当然,类似的方式还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学习前人的经验,但写作时千万不要为了玩花样而耽误了切入正题的时间。黄金三章只有三章,黄金三百章也会没人看的。
最后,我要说明,以上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考试作文”这种写作场景。有个成语叫“马前草诏”,讲的是唐太宗的谋士薛收,经常在出征途中,靠在战马背上,给皇帝草拟诏书。诏书,是最重要的国家文件,而战场的马背上,又是最紧急的写作环境,反差巨大。我们的考试作文,正是“马前草诏”,在短短几十分钟里,必须完成人生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所以,一些好的写作习惯,如字句推敲、伏笔埋藏、渐入佳境等,也许并不适用于此,而针对这一特殊环境的技巧性东西,大家不妨多掌握一点。
等到大家金榜题名之后,如果仍愿意以写作为乐趣,自然可以在书房里焚香煮茶,按照自己的喜好写更好的文章了。
作者简介
韩晓艳,女,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任人民日报社《讽刺与幽默》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理事,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