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这首童谣,唱出了学生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一些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甚至感觉不到快乐了。
为进一步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
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如何,该怎样为青少年撑起“心灵保护伞”?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采访。
花式课堂 打开学生“心门”
这几天,义乌二中围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开展了系列活动。
“高考必胜!”“敞开心扉,放飞梦想……”在鸡鸣山公园,身穿蓝色校服的义乌二中高三学生们,手摇鲜艳的小红旗,不断喊着响亮的口号,为自己和同学加油打气。
高考即将来临,高三学生正在紧张备考中。为了给学生减压,树立自信,义乌二中校团委联合高三年级段,举行高三学子“登鸡鸣阁,上知名校”登山励志活动,让学生们亲近自然,感受义乌当地历史文化,营造浓厚的备考氛围,坚定自信自强的必胜信念。
走进绣湖中学行政楼一楼,几名学生正在“唱吧情绪宣泄仪”前排队,进入“唱吧”后,同学们可以拿起话筒,任意选择自己想唱的歌曲。这是绣湖中学构建的全方位、多维度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一项内容。
本学期开学,绣湖中学按照市教育局部署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其中一位叫毛亮(化名)的学生测评结果不佳。心理健康老师与毛亮沟通后,了解到他从小和爷爷奶奶长大,现在即便回到父母身边,和父母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成绩平平、缺乏父母关心,毛亮在学校里非常孤僻,身边没有要好的同学。毛亮班主任说,其实毛亮也有自己的闪光点,他表现欲望很强,也比较幽默。于是,班主任推荐毛亮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剧表演,要求父母一起参与。排练过程中,毛亮父母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开始对孩子给予鼓励和赞许。同时,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设置了给父母写一封信环节,通过书信的方式,毛亮父母逐渐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在老师和学校共同努力下,毛亮的笑容越来越多,同时主动在班级里结交新朋友。
“我们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把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心中。”绣湖中学校长赵一庆介绍,学校精心设计了心理健康室,涵盖咨询、沙盘游戏、团体辅导和宣泄放松等多个功能区,并通过开设校园心灵广播站、录制播放心理健康教育微视频、排练心理健康剧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一颗年轻的心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据悉,义乌历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在2004年,国际商贸学校就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搬进校园,融入职校生生活。如今,心理健康课程已成为义乌中小学必修课,学生们从中学习识别和管理情绪,从认识自己、他人和环境中学习人际关系处理,了解遇到问题时如何求助和倾诉,在课程中得到心灵治疗和滋养。
建强队伍 顶层设计让“阳光普照”
以预防为主导,以心理辅导和治疗干预为辅助,我市构成了心灵成长中心、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四位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从补救型向预防型和发展型转变。
经济开发区学校西大门设有家庭教育咨询中心,中心墙壁上标明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值班电话。“当家长和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可以及时通过这个方式和我们沟通。”经济开发区学校校长楼向东介绍,学校心理辅导室由应用心理学毕业的何桑桑老师任主任,由5位有心理健康教育A级证书的老师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学校还有16位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员获得心理健康教育B级证书,形成“校长—心理辅导室—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管理格局。
目前,市教育局已建有一支相对稳定、专业化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现有心理专职教师111人,兼职教师553人。公办中小学标准化心理辅导室覆盖率达100%,获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校1所、培育校1所,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17所。
学校虽然有一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证书的优秀教师,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专业机构辅助。
春晗学校初一女生何宽(化名)是家中老四,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因为父母重男轻女,何宽从出生开始就不被父母关注,她总是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多余的,久而久之患上重度抑郁。何宽班主任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效果不明显,她家庭条件拮据,父母又无法负担起她的心理治疗费用。为此,春晗学校联系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对何宽进行定期义诊。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何宽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也开始活跃起来。
今年,义乌携手浙师大等高等院校,加强顶层设计,制订了《义乌市青少年“阳光义心”三年行动方案》,按照健康第一与全面发展、发展性辅导与危机干预、多方联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为原则,实施正向文化融合工程、学生发展心理赋能工程、家长成长心育协同工程,学校管理网格化工程、预警干预迭代升级工程。浙师大心理学院与市教育局共建义乌中学、上溪中学、绣湖中学等9所实践基地学校;浙师大心理学院与市教育局、市科协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博士创新站,派出郑阳、肖威龙两位博士到青岩书院、福田书院、春晗学校、绣湖小学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挂职副校长;市教育局与市精神卫生中心携手合作,设立了10个医校合作共建单位。
“我们希望更多有临床经验的心理医生加入培训师队伍,他们的宝贵经验,能帮助更多专兼职心理教师,掌握跟学生沟通的技巧,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家校社联动 构建育人“心”格局
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情感困惑成了孩子们心里最难以对付的三大“敌人”;羞于开口、无处诉说、不被理解,青少年心里“隐秘角落”越来越多……如何甄别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辅导,尽快为他们提供帮助,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亟须解决的难题。
5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教育活动——“‘义’起听 共友好”家庭友好树洞计划在市党群服务中心温馨启幕。本次活动由市妇女联合会主办,旨在缓解现代家庭压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活动以一场趣味盎然的“抱成团”破冰游戏拉开序幕,在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益丹老师引导下,参与者迅速消除陌生感,笑声成为连接家长与孩子心灵的桥梁。紧随其后的互动游戏环节,家庭成员通过肢体语言共同创作,不仅激发了创造力,也加深了亲子间的情感纽带。
活动中,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通过投掷沙包、踩气球等动态活动释放能量,家长们亦在互动中学会以更轻松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燕琴老师主持的“吐槽大会”环节,孩子们纯真无邪的言语成为现场亮点,他们的直接与坦诚,让成人世界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压力与沟通的重要性。
家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敞开心扉,分享育儿心得,倾诉生活中的困扰,体验倾听与被倾听的力量。活动尾声,所有参与者共同书写心愿卡,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承诺共同努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与孩子共同成长。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陆续推出高质量家庭教育支持项目,为万千家庭搭建沟通与学习的桥梁,携手共创更加和谐的家庭教育新生态。
不是所有“不开心”的孩子心理问题都能在课堂内、校园咨询室里“被治愈”。抑郁、躁郁、双向情感障碍……典型的临床心理疾病患者,必须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义乌市舒然心理咨询工作室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舒然告诉记者,在她的工作室里,来访的主要是一些有厌学情绪、考前焦虑、失眠、抑郁的学生。从这几年来访总体情况看,关于心理健康的理念在大众认知中已经逐渐深入,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做咨询,孩子也会主动要求找心理咨询师。这些年,她带着心理服务公益项目进入社区,给家长们上正念养育课程,近一年内已经开展了50多场社区家长课,每场讲座座无虚席,惠及众多家庭。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从自身改变,再去影响自己的孩子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只靠学校一方做工作,还远远不够。”杨舒然说,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各方携手,这样才能使孩子们的心灵拨云见日,拥抱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