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杨溥爱听话外音

孙贵颂

明朝有两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可称楷模。一位是杨溥,另一位是范理。

宣宗时,杨溥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有一年,杨公子从老家湖北到京城省亲,过千山,涉万水,路遥知人力,最后顺利抵达目的地,拜见父亲。

杨溥问儿子:“这一路上,很辛苦吧?”杨公子答道:“不太辛苦。一路走来,都有当地领导亲自安排接待,住的是星级宾馆,吃的是山珍海味,条件挺好。”又问:各地负责人哪个最好啊?(“一路守令闻孰贤?”)杨公子答道:都不错。对我都很热情,有的还专门抽出时间陪我游玩和吃喝。只是经过江陵县时,那个县长很差劲。(“儿道出江陵,其令殊不贤。”)这个杨公子,就像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一样。据说逢年过节时,慕绥新只记住了没来送礼的人,而谁来送了礼,统统记不得了。杨公子也没有记住热情招待的那些官员,而只是记住了对他最不好的江陵县长。

杨溥一听,来了兴趣。怎么回事啊?杨公子愤愤道:他招待我太马虎太简单了,简直没把我放在眼里。老爸,这个人的名字叫范理。(“待儿苟简甚矣,乃天台范理也。”)

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杨溥听了儿子的话,没说什么,却暗暗地把范理这个名字牢记在心里。

过了不久,杨溥就向皇帝推荐,提拔范理为德安府知府。范理上任之后,为政有方,治理有道,深得百姓拥戴。进而又荣升为贵州左布政使,当上了省长。

杨溥与范理,真乃绝配。杨溥在听了儿子说范理的“坏话”之后,非但没有记恨,反而认定范理这样的人,才是难得的正人君子。明知是内阁首辅的公子驾到,照样该干啥干啥。按情理,这是不给首辅面子啊。打狗都得看主面,接待更得看对象。虽然不能说老子是大首辅,儿子就是小首辅,但你把首辅的儿子伺候好了,儿子到了京城,不是会向老子夸奖、推荐你这个人吗?但范理却不。派个秘书陪同,让他吃个便饭、住个一般的招待所就打发了。杨公子感觉范理接待得太差,其实也差不到哪里去,只不过一切遵守标准,一切符合规定,按常理出牌罢了。只是其他地方的州长、县长,都提高了标准,突破了规定,相比之下,范理的接待才显得逊色,上不了档次。

正是因为范理没有好好接待杨公子,杨公子告了范理的状,才使杨溥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反而对范理加深了印象。这可以叫做因“祸”得福,也可以称之为好人有好报吧。杨溥认定范理是个人才,于是上奏皇帝,越级提拔。都说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才能提拔重用。而这个范理,非但不跑不送,而且内阁首辅的公子打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过,都不殷勤接待。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如果不是碰到杨溥,恐怕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有人提醒范理,你从一个小县长,提拔当了市长;又从市长,提拔当了省长,这些都是杨首辅的功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得感谢感谢人家啊。官场上都时兴送钱送物,不是钞票就是金条,不是特产就是房产,你怎么也得出点“血”吧?贵州这个地方,有那么多的土特产,威宁火腿、都匀毛尖茶、关岭火龙果……你每年少不了要向朝廷进贡,顺便给杨首辅打个包裹,也是常理。然而范理把这些话都当成了耳旁风,根本不往心里去。又有人劝范理,不送礼就不送吧,你给首辅写封信,感一下恩,道一个谢,美言几句,表示一下,话到礼到,也行啊。然而这个范理就是一根筋,认死理。非但不领情,还说什么“宰相为朝廷用人,非私理也,何谢为?”坚决不干,依然故我,只是默默地干好本职工作。也正因此,后人称范理为“江南清官第一”。

范理真的不知道感恩吗?不是的。杨溥去世,范理放声大哭,长跪不起。

范理哭啥?除了感恩,是不是觉得天下从此无杨溥?只有天知道。

2024-05-10 孙贵颂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52377.html 1 3 杨溥爱听话外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