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绣湖

◆吴风越俗 潘江涛

清明:中华民族感恩节

青山隐隐,芳草萋萋,春天的脚步总是来去匆匆。

“二月里来好春光”的余音还在耳畔萦绕,倏忽之间便到了踏春赏景、祭扫亲人的清明时节。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清明节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又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从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

清明是时令,最初仅作为一种节气,用于指导农事。《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从天气物候的特点看,清明少了惊蛰、春分时的乍暖还寒,气温暖和,雨水丰沛,万物欣欣向荣,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令,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俗语。

清明也是节俗。一年365天,可分为“四时八节”。“四时”者,春夏秋冬也;“八节”则指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孔子说“古也墓而不坟”,既然墓地没有隆起的标志,当然就不可能有扫墓祭祀之事。清初博学的毛奇龄在《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二《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礼》中指出,到墓上祭祀亡灵的习俗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六朝、初唐期间形成了寒食节扫墓祭祀的习俗,唐玄宗时把寒食祭扫的习俗“著为令”,公务人员还给假,以便出城上坟。寒食后一日为清明(或说三日),两节相近,逐渐混淆。至宋代,清明祭扫遂成风俗,流传至今。(王学泰《清明节的变迁》)

细细咀嚼,不管是时令还是节俗,汉字就是这么神奇,“清明”两字朗朗上口,念一念,便让人想起“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的话语来。

万物生发春正好,人间最美四月天。

清明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中描绘的是花开柳拂的景色。杨柳着一身嫩绿的新装,柔柔地将其托起,又齐齐将其放下,飘来又荡去。成双成对的春燕看得眼热,贴着柳枝,斜斜飞过,忽然发出“唧唧”的呢喃。树木中的鸟儿,“叽叽喳喳”卖弄清脆的歌喉,呼朋唤友,欢快地起舞。蛰伏了一冬的虫蛇早已爬出冰冷的巢穴,也以各自特有的生存招式,和这个温暖的世界打着招呼。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诗中洋溢的是欢乐浪漫的气息。清明时节,新生草木荡尽尘埃,无不以朗润清新的姿态盛装出场。毛茸茸的嫩绿在春天里流淌,那绿,轻柔撩人,沁人心脾,勾人魂魄。沉闷了一冬的人们,急匆匆地脱掉厚重的冬衣,欣喜地踏入春天,三五结伴,去郊外踏青、采摘、植树,在轻柔的春风里走走停停,尽情享受,轻松放飞。

清明怎能没有雨?落雨才有意境。清明雨丝纷纷扬扬,却没有夏天那么急骤、秋天那么萧瑟、冬天那么寒彻,总是那么缠绵,轻似牛毛,如烟似雾,无声无息,似一股暖流缓缓注入地下,滋润万物——萌发蓬勃的叶茎,倾吐绿色的思念,盛开芳菲的花朵,铺就理想的金黄,寻览丰收的乐章。

“东风作节,春雨销魂。”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我们勾画了无数清明画面。其中,最经典的要数杜牧的清明,牧童短笛奏出的清凉音符一直在耳边回响,而杏花春雨酿就的那坛老酒,闻之欲醉;范成大的清明是微风细雨花燃柳色的明丽,是半空中飞翔的纸鸢乌鸟的姿势;欧阳修的清明最好,西湖风光醉倒无数游客,从堤岸到城头沿途开满鲜花;贾岛的清明也不错,人生幸事,无非二三好友园林小聚,相叙甚欢……

余光中说:“诗在如人在。”一个民族的诗歌文学,往往是这个民族心灵世界的写照。那一首首“清明”诗,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关于“清明”的文化心理、文化态度和文化民俗。

人生代谢,相隔阴阳;物是人非,年年离殇;梦牵魂绕,岁岁惆怅。到了清明,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工作多忙,耳畔都萦绕着声声呼唤,这声音比春天的雨丝更能复苏我们的情感记忆。

死生事大,清明回乡。回乡,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情感。但同样都是回乡,清明和春节却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清明凄清幽寂,加上细雨霏霏,让人清静了许多,总是想到流逝、过往,还有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人。

“扫墓”,大约是城里人的专属词汇,实际上,在浙中腹地,在我生长的那片土地,这种祭奠祖先的仪式有着更为通俗的表述:上坟。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乡村的坟头多在村庄四周,稔熟的程度就像隔壁邻居,一个个叫得出名字。

每到清明,他们的后人都会陆陆续续地回家,扶老携幼来到坟前,拭一拭墓碑,清一清杂草。点燃香火,对着墓碑,鞠躬,祈祷,无语凝噎。末了,烧冥钱,燃鞭炮,用最朴素的方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饮水思源,福不忘本,清明祭扫不仅是生者对逝者表达怀念和哀思的方式,还承载着后辈希冀先祖降福荫庇的美好愿望。

对于传统节日,中国老百姓都有一种特殊情结。为何清明是惟一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由个体而家,由家而族,由族而国,家的概念就上升为家国情怀。人们从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纪念,构成了不同层面的认同与归属。缅怀昨天是为了守护现实、期盼未来,在礼敬怀念中升华情感,在思考感悟中审视生命,在启迪激励中激发希望。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大地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为拯救民族危亡,无数英烈前赴后继,慷慨悲歌,或刑场罹难,或血染沙场。他们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和魂灵,是中华民族不朽精神的载体和化身。

国家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但是,承平日久,我们对于战争的记忆开始模糊,对于来路的痕迹也不那么清晰,而清明正是这样一个节点,让我们延宕亲情血缘,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和平岁月。

从烈士纪念日到国家公祭日,从纪念长征胜利到纪念抗战胜利,对先烈的深情怀念与崇高敬意,让清明多了一层家国意味,使之成为彪炳伟大精神生生不息的重要时刻。

清明,我们仰望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感念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坚定信念;清明,我们凝望鸭绿江的对岸,遥祭长眠异国他乡的英魂,保家卫国;清明,我们在南京“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前深鞠三躬,勿忘国耻;清明,我们献一束鲜花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遗址上,多难兴邦……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说,清明节就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因为感恩是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天,我们追忆先祖,传承家风,仿佛远去的亲人们仍在含笑注视,我们静静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

这一天,我们洒扫长阶,素衣静立,将一段肃穆的时光,交付于灵魂的洗涤和心灵的净化。

这一天,我们重温历史,鉴往知来,其中蕴含着强大的意志、崇高的信仰、壮美的诗篇,凝聚为一股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4-04-03 ◆吴风越俗 潘江涛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43805.html 1 3 清明:中华民族感恩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