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绣湖

家乡的年味

◆笔走万象 刘会然

家乡的年味是从除夕开始的。除夕的年味,又是从贴春联开始的。

除夕那天,吃过早饭,就开始忙碌贴春联了。小时候,父亲写春联,我和大哥贴春联。从大门开始贴。大门的春联都比较大气,比如:辞旧岁喜看江山如画,迎新春展望前程似锦。贴完大门,贴厅堂。厅堂的春联充满喜气,比如:万事如意步步高,一帆风顺年年好。接着就是贴后门了。后门的春联比较财气: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南西北财。最后是贴其他边边角角的地方,有孩童之言,百无禁忌;金鸡报喜,五谷丰登;出入平安,登高望远……

贴好春联后,就开始点蜡烛和香火,准备祭祀了。先搬出一大盘爆竹,在家门口摆一个横着的8字,然后点燃。爆竹炸响后,大哥双手抬着木托盘。托盘里盛满了祭品,通常是一只整鸡、一副猪耳、一碗斋饭、三块豆腐,几样水果。我提着酒壶,负责洒酒。大哥先在大门口,朝前边、左边、右边三个方向,分别起落三次托盘。我也对着三个方向,分别洒三次祭酒。然后到厅堂前,对着香炉、福寿禄雕像、祖牌,以及土地神位,起落三次托盘,洒三次祭酒。再都到后门,起落三次托盘,洒三次祭酒。最后,来到厨房的司命神位前,起落三次托盘,洒三次祭酒。这套祭祀程序,从我出生到现在,一直没变。

贴完春联和祭祀完,除夕最重要的仪式就完美了。剩余时间就是准备丰盛的团圆晚餐了。其实,在我们兄弟贴春联和祭祀的同时,父母就一直在厨房忙碌,忙着做晚餐的菜肴。

除夕晚餐都比较丰盛,硬菜多,比如鸭子汤、红烧鱿鱼、红烧猪蹄、鱼头豆腐、牛杂汤、糖醋排骨、红烧牛筋等。父亲喜欢喝本地高粱酒,我们喝牛奶、可乐等。一大家子,热热闹闹,互相敬酒,互相祝福。

黄昏时分,母亲马不停蹄去送“团杂”(过年的糕点、糖果等)。老家习俗,谁家这一年生了女儿,在除夕晚上,本家的妇人就会端去“团杂”,表示祝贺。关系好的,还会放上一个红包。“团杂”大伙都会乐意笑纳,红包却不肯接。整个除夕的黄昏,你会看到村里那些妇人们,在巷子里不断游走、穿梭,笑呵呵地送着“团杂”。

傍晚了,一家人准备洗年头和洗年澡。洗完年澡后,家人都会穿上新衣服。小时候,大年三十,最期盼的就是试穿新衣和领大人给的压岁钱。通常,都是母亲早早就准备了一个红包。过年,怕小孩乱说话,父母还会教我们,要说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等吉利话。

晚上,一家人在火盆边聊家常、看春晚,看到《难忘今宵》才休息。

除夕晚关大门称为:关财门。关门前,要放一挂短小的爆竹。接近午夜十二时,关财门的爆竹就陆续响起。财门一关,意味着旧年结束了。

大年初一,天刚微亮,父亲都是早早起床,点好了香烛,准备开财门的祭祀仪式。父亲开好财门后,我们就坐在火盆边烤火。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彻凌晨的天空。最神圣最庄严最隆重的开财门,家家户户都重视和传承。

老家风俗,大年初一,通常都是男主人做早餐,女主人休息一天。新年第一次早饭比较简单,先前一般就两盘豆腐、两盘蔬菜、两盘芋头。六盘摆放,寓意顺顺溜溜、清清白白、年年有余。家乡风俗,大年初一早上不吃荤菜。

大年初一,小孩子是每家每户都能去上门拜年。儿时,招待来拜年的孩子,主人一般给男孩一根香烟,女孩两颗糖。我们村子大,一家一家拜过去,要拜到大中午。每家一根香烟,四个口袋全都能塞满。小伙伴就互相比较,谁的过滤嘴烟多,或者比较谁的烟牌子好。

小孩子串门拜年,无拘无束,家家可去。成年人呢,一般只相邀去本家本房串门拜年。最早,是父亲和两个叔叔带着我们去拜年。后来,父辈们年纪大了,就留在家里招待来拜年的客人。后来,大哥和我带头,邀上几个堂弟去拜年。通常,都是推开长辈们的大门,说上一句:“公公婆婆,叔叔婶婶,拜年啦!拜年啦!”主人家就赶紧递上最好的香烟,说,“新年发财”,并热情邀请坐下来喝茶吃糕点。但我们一般都不会坐下来,边走边撤,说要去“行新年”。“行新年”,就是去拜年的意思。热情的本家,还会寒暄几句,“去年什么时候回?”“新一年准备去哪里发财?”

在拜年的路上,男男女女成群结队,微笑满面地去本家或好友家拜年。时不时,在路上遇到以前的同学和关系好的人,都会停下来,互相递烟和寒暄几句,彼此祝福“新年快乐”“发大财”。

每年大年初一,村里人如果娶了亲或生了男娃,都要去村祠堂上年谱。“上谱”是乡村一个重要的仪式。要上谱的人,一般都是由他的长辈或父亲,带好一挂长爆竹和两条好烟,并用红纸写上姓名和生辰过来。村里的唢呐班子,也会吹响唢呐,并敲锣打鼓来助兴。

初一晚上睡觉前,要点上香和烛,并放一挂爆竹,叫作谢年。年初一到初八,老家那边叫“新年八雕”。每天早和晚,都要点上香和烛,并放一挂爆竹。

2024-02-08 ◆笔走万象 刘会然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29658.html 1 3 家乡的年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