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刘文典底气何来

朱国平

最高领导要到学校视察,地方当局通知校长做好准备,安排学生列队欢迎。可当最高领导进入校园后,到处冷冷清清,没有预料中的“欢迎如仪”,甚至连学生都没碰到几个。这个校长便是时任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来学校视察的领导是蒋介石。

见面时,蒋介石说,你就是刘文典吗?刘文典说,你就是蒋介石吗?说及当时发生的学潮,蒋要刘交出在学潮中闹事的激进学生名单,并严惩罢课的学生。刘说:“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说着说着,二人火气都上来了,拍桌子相互大骂。蒋骂刘是“学阀”,刘则骂蒋是“新军阀”。蒋介石恼羞成怒,以治学不严的罪名,关押了刘文典。由于学生声援及蔡元培、胡适等人的营救,刘旋被释放,但按蒋的要求,离开了安徽,去了北京大学,继续当他的教授。

关于此事的叙述,有多种版本,说法不尽相同。胡适《人权与约法》一文中曾说及此事:“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为在言语上顶撞了蒋主席,之后便遭到了拘禁。他的家人为了救他,只能到处托关系求情。”足证“顶撞”确有其事。刘文典一介书生,何以敢向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蒋主席”“蒋总司令”叫板呢?揆度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是恃才傲物。刘文典就读于芜湖安徽公学,后赴日本留学。他遇上了流亡日本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列门墙而习文字音韵,并在章的影响下从事反清活动。1912年学成回国,与于右任、邵力子等人一起创立《民立报》,做编辑和翻译,撰文宣传革命思想。后来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转而一心治学,成为得到章太炎、陈寅恪、胡适等人高度肯定的国学泰斗。他说过:全世界真正懂得《庄子》的人,总共两个半,一个是庄子自己,半个是中国的庄子研究者加上外国所有的汉学家,还有就是他自己(郭鑫铨《初识刘文典先生》)。自我评价未必精当,但陈寅恪为其十卷本《庄子补正》作的序,应能说明他在庄子研究上无人可以替代的地位。序中有云:“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至慎矣。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仅供治《庄子》者所必读而已哉!”“目中无人”的他,不把行伍出身的蒋氏放在眼里,纯属正常。

二是精神与人格的伟岸。刘文典早年参加过同盟会,积极参加以推翻封建帝制为目的的革命活动,其思想中对民主与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必然会通过对权力的蔑视和对自我价值的重视和肯定得以体现。在他的眼里,他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关系是平等的,所以,他虽然对同事常语多狂狷,但对学生,却能呵护有加,彬彬有礼。同样,在他看来,他和蒋或其他高官显贵,从人格上说,也没有尊贵卑贱之分。他做过孙中山的秘书,论革命的资历,不比蒋浅。所以,当他的耿直率性遭遇蒋拿他不当一回事时,他针锋相对地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便是他性格最符合逻辑的推演。

三是学问之外无欲求。庄子的学说,是一种极具经典意义的人生智慧。一个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着透彻研究和领悟的人,必然有着对生命和生活独到的理解和思考。当他开始潜心治学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选择了一种超脱和凌驾于现实之上的人生态度。当此时,他可以随心调侃嘲讽现实,而现实已对他“刀枪不入”,拿他没有办法。关他,然后又放他。放他,他还不肯走。其实,他的绝招太过简单,就是那句被人说烂了的老话:无欲则刚,无求便直。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刘文典叫板蒋介石,是1928年的事,此时距离辛亥革命胜利已近二十年。若把时间前移至慈禧老佛爷或更远的康乾时代,刘文典胆子再大,大概也不敢直言犯上。

2024-01-26 朱国平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24542.html 1 3 刘文典底气何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