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绣湖

◆心香一瓣

忆丁玲寄语

何志达

丁玲,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她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无论是在我读大学时的中国现代文学课,还是工作后的中学语文课,都绕不开这个熟悉的名字。终于有一天,我有幸目睹了她的风采,聆听了她的讲话。

1983年5月30日至6月2日,首届雪峰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义乌召开。前来参加会议的贵宾有冯雪峰生前好友丁玲、唐弢、汪静之、楼适夷、骆宾基、杜鹏程和日本专家池上正治等。全场约1500个座位,座无虚席。我作为义乌县属中学语文教师代表应邀参加这次会议。

会议正式开始之前,义乌剧院门口挤满了人。忽然听到有人喊:“丁玲他们来了。”我挤到了前面,看到年近八旬的丁玲迈着轻快的步子,神采奕奕地与一群人走进义乌剧院。原来我坐在较靠后的座位,大会即将开始时,我看到前排还有空位,就迅速走上去坐到了第四排中间。

会议正式开始后,第一个发言的就是丁玲。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充满革命激情和生命活力。她对慢慢静下来的听众讲的第一句话是“我讲的话大家听得懂吗?”大家异口同声地作了肯定有力的回答。她又用幽默的语调说:“那你们的话我可听不懂。”大家都大笑起来,中断了她的发言。接着她又说:“即使我们的语言不相通,但心是相通的。”这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开场白之后,言归正传。她说:“我很高兴,也很激动,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雪峰的故乡——义乌。我在读小学和中学时,地理课本上没有讲到义乌。第一次知道中国有个义乌,是认识陈望道先生时,知道他是义乌人,听他的讲话很难懂,所以把义乌记住了。后来又认识了冯雪峰,而且成了一起战斗的战友。他同样是义乌人,但他的话却很好懂。”她感叹说,义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接着,她重点论述了冯雪峰高尚的革命品格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地位。讲话的最后,她情不自禁地寄语义乌教育界,殷切期望义乌能培养出新一代的陈望道、冯雪峰和吴晗。

不到50分钟的讲话,我近距离地观察,讲台上并没有讲稿。她娓娓道来,似乎在与你拉家常,看似随意,实则充满感情,是用心与我们交流的。整个发言,条理清晰,富有感染力。尽管她的讲话不时地被听众的掌声和笑声打断,却衔接地十分自然。当时我想,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在她的整个讲话中,让我深切感受到她对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的忠贞。她对自己的坎坷人生无怨无悔,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也许对丁玲的理解是肤浅和表面的。然而,当时我深刻认识到:丁玲以及我们义乌三位文人的卓越成就和坎坷人生,留给我们的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丁玲在义乌的讲话震撼了我,教育了我,影响了我。在我后来的语文教学中,以至我的整个教育工作中,我会时时想起她对义乌教育界寄予的厚望。身为教书育人的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反对机械的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关门教育,提倡学校小课堂必须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反对用千人一面的模式去塑造学生,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性?我们怎样才能够培育出新一代的陈望道、冯雪峰、吴晗?这是值得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去探讨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岁月悠悠,聆听丁玲先生的讲话至今已过去整整40年。然而,先生在义乌剧院的殷切寄语宛如昨日,始终铭刻于心,记忆犹新。

2023-12-06 何志达 ◆心香一瓣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09814.html 1 3 忆丁玲寄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