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乡村振兴局认定100个村为2023年“百村争鸣”十大系列文化艺术村,上溪镇余车村凭借剪纸艺术成功上榜。目前,这是义乌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乡村。
余车村究竟是何许村也?它古称“余寀”或“余采”,位于金东义西丘陵地区,三面青山环抱,一面紧靠岩口水库。村子虽不大,但环境优美,风格各异的楼房错落有致。全村有农户709户、人口1487人,耕地面积442亩。
明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缘何能在全省数万个村庄中脱颖而出?一拨又一拨文学爱好者、艺术工作者慕名前来一探究竟。参观学习后,上溪文学社会员贾良友即兴而作《观剪纸有感》:“一纸一艺闯天下,一刀一剪出古今。一带一路誉全球,义乌义商思贸兴。民间非遗遍神州,阡陌文化似繁星。”
植根700年的文化积淀
10月25日上午,岩口湖畔的余车村,笼罩在明媚的秋色中。跨过起伏的石梯,路过苍翠,满眼都是桂花香浓柚满枝。
在400多年历史的余大宗祠内,十余名村民正围在一起,跟着老师学习剪纸。只见她们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捏着红纸,随着刀口熟练酣畅地游走,纸屑如落叶般翩翩飘落,“手指生花”的片刻间,一字一花、一虫一鸟便跃然眼前。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艺术经过不断完善和丰富,形成了具有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多种剪纸形式,极具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教化性。
余车剪纸艺术源于元初,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
“建村以来,我们这里就有剪纸的传统。若遇上婚丧嫁娶,村民都是自己动手,剪窗花剪纸钱剪喜字样样都行。”余车村党支部书记余水法介绍,逢年过节,村民们还不忘在门窗门板上贴几个剪的“福”字。
“从小就看到奶奶和妈妈在家里剪鞋样、剪扇面,邻里之间还经常会谈论心得,交流剪纸技法。”余车村青年委员余诚俊说。
在余大宗祠的墙上,迎面就能看到巨幅剪纸作品《义乌绣湖的变迁》,这是余车剪纸“领头人”余军进剪纸画的代表作之一。“我竟然以为是水墨画呢!”文友“红海蜃楼”惊叹道。
“这幅作品脱胎于一张1937年拍的老照片,为了凸显层次感和水墨效果,采用了白、灰白、灰和黑四层剪纸叠加。”余军进介绍,为了展示绣湖的变迁,他还创作了另一幅彩色剪纸作品《今日绣湖》。
在2023年“百村争鸣”十大系列文化艺术村的申报材料中,总结道:余车剪纸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独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及民俗性,普及度较高,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在当今的发展中,余车的民间剪纸融入了国画的神韵,以大气、真实而见长。
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
其实,在义乌剪纸界,乃至整个中国剪纸行业,余军进早已身负盛名。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家,他深耕剪纸工艺整整28载,获得了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等诸多荣誉和称号。
时针回拨到1991年,余军进随同学去天津经商。为了寻找商机,他不断地逛大胡同批发市场。不久,他就爱上了年画、古玩、剪纸。
“当年觉得剪纸窗花好看,于是决定学剪纸。然而,剪纸艺术易学难精。”余军进介绍,为了提高技艺,此后十余年,他走遍大半个中国,考察了各个地方的剪纸风格、剪纸流派及制作工艺,拜访了全国各地有名望的剪纸艺人,探讨剪纸的发展和传承等问题。
通过不断学习,余军进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剪纸风格,先后创作了一大批民俗味浓厚、生动活泼的剪纸作品。
《馒头的制作技艺》将上溪镇一带农民制作馒头的技艺用剪纸艺术予以展示,28个人物形态各异,跃然纸上;《古宅》让人一睹便进入深深的巷子,白与灰的视觉“气”自风雅……在余大宗祠二楼的余军进工作室内,展示着20多幅剪纸作品,许多代表性作品让人移不开目光。
采访时,余军进现场展示了自己精心创作的两幅鸿篇巨作:作品《清明上河图》长9米,1:1复刻了北宋风俗名画《清明上河图》,耗时7个月制作完成;最长的作品《奥运福娃》长25米,精心创作了52个福娃样式,完成后被浙江电视台收藏。
回望漫漫剪纸路,余军进认为,一是源自传统文化的浸润,再者是执着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余军进爱琢磨,也爱创新和研发。在传承剪纸艺术过程中,他融入了时代元素,采用平面多层次3D立体表现手法,让纸画有了光影效果,呈现立体感。通过长期的摸索和改进,他发明了“立体剪纸”“有胶层剪纸”“彩色点染剪纸”等技艺,前两项获得了国家专利。为使民间剪纸艺术萌发新的生命力,他还制作了一套专供剪纸的“蜡板工具”,深受剪纸人喜爱。
2012年7月,余军进应邀参加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中国剪纸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多年来,他的作品连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和金奖等几十个奖项。
毫不夸张地说,在余军进的引领下,余车剪纸既有高超的技艺,又兼具深厚的绘画功底,还融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在剪纸艺术流派中独树一帜。
打造文化品牌蜚声海内外
不同于其他剪纸艺人,余军进还拥有义乌人灵敏的生意头脑,他是进驻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展剪纸产品批发生意的“第一人”。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余军进很有品牌意识。1999年,他用自己的笔名“古艺堂”作为商铺名称,并注册成商标。“古艺堂”成为剪纸行业最早的品牌之一,所有的产品均由余军进原创设计,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更新迭代。
2001年9月,余军进大胆将剪纸艺术从余车村延伸至河北阜城,引领两地剪纸艺人走出了剪纸产业化道路。“我在当地设立了批量加工点,义乌和阜城两地有一两千人为我们制作剪纸产品,生产量一天就达到了2万多张。”余军进说。
经过不断推广、试销,余军进的剪纸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大。“生意好的时候,年销量几千万张,光用掉的纸质材料就超过20吨。”余军进说,“古艺堂”剪纸产品曾销往全国各大批发市场、古玩市场及1000多个超市,并远销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如今,义乌剪纸市场从最开始的“古艺堂”一家,发展成为全国剪纸市场聚集地,来自不同地区的四五十个摊位在此经营剪纸产品,整个行业的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
“余军进开创了中国剪纸行业在世界手工艺术品的一个全新领域。”有专家这样评价。
“越投入剪纸,就越觉得这门艺术亟待保护。”余军进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剪纸艺术的传播上。为此,他集结身边更多的民间艺人“走出去”,开展文化走亲等活动。
平时,除了办展、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余军进把重点放在非遗剪纸“进校园”“进研学基地”等活动上。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给孩子们、剪纸爱好者们上剪纸艺术课。如今,塘李小学、毛店小学、上溪二小和第六中学等学校,还有众多研学基地都开设了剪纸艺术课程,学习剪纸艺术已在义乌多地蔚然成风。
“不但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余水法介绍,2022年,余车村积极开展剪纸艺术文化传承研学活动,累计吸引游客1万余人次,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
此次,获评“百村争鸣”十大系列文化艺术村,为余车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村正在积极谋划,计划将剪纸艺术与农耕文化相结合,乘势打造研学基地、写生基地等,化知名度为人流量,变山水优势为发展优势,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余水法信心满满地说。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