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种力量,凝聚出奋进前行的希冀;文学是一盏明灯,指引人们用真善美丰盈着精神世界。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标识。在义乌,有一场延续13年的“文学之约”是青年们翘首以盼的盛会。2010年,首届青年“文学之星”大赛激发了全市文学爱好者的磅礴热情;2015年,第二届大赛涌现出一簇又一簇文学青苗;2018年,第三届大赛崛起一批又一批文学新军。2021年,第四届“文学之星”大赛如期启动,大赛组委会共收到165篇参赛作品,复赛因新冠疫情延后。今年8月27日,现场复赛圆满落幕,11件作品分别摘取各组别的奖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这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的“文学之星”大赛,激励着如繁星般的文学青年不断书写义乌故事,繁荣发展义乌文学事业,汇聚起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义乌篇章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星辈出,新老义乌人同台展才华
青年者,既是人生之春,亦为人生之华。
挖掘新人、培养新人是举办“文学之星”大赛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大赛要求,参赛者为18周岁至35周岁的青年,可以是具有义乌户籍的文学爱好者,也可以是在义乌工作一周年以上的外来建设者,以及在外工作学习的义乌籍文学爱好者(往届“文学之星”一等奖获奖者及省级作协会员以上不参加)。
“每一届参赛者几乎全是新面孔。他们之中有机关干部、企业职工,也有个体经商户,许多在外地的义乌籍学生和新义乌人也纷纷参与角逐。”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何恃坚介绍,每一届大赛都会将复赛的佼佼者评选为“文学之星”,这既是一种荣誉称号,也是一种鞭策激励。
在第二届青年“文学之星”大赛中,新义乌人杨俊现场创作的诗歌语言优美、题材新颖、构思精巧,荣获诗歌类一等奖。参赛时,他就职于义乌市环球制带公司,已在义乌工作生活了15年。“这是我首次参加比赛,之前只在《枣林》上发表过一首诗。”赛后,他曾激动地说,“这次活动让我找到了团队,找到了一个让梦飞得更远的组织。”
在历届复赛的现场,还上演过一幕幕动人的画面。
为了支持还在哺乳期的妈妈选手,在第二届青年“文学之星”大赛中,有两个全家总动员的“后勤保障团”。正因如此,参赛者傅亭如在实现文学梦想的欣喜时刻,有了年仅两个月幼儿的见证。“因为孩子小,我差点就想放弃比赛。幸亏来了,不然就和一等奖失之交臂了。”她激动地说。
“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就创作了六首诗。”在第三届“文学之星”大赛创作现场,文学青年符小军的澎湃激情让大赛评委感动不已,“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赛后,他的诗歌陆续在《诗歌月刊》《绿风》《诗潮》等文学期刊上发表。耳濡目染,妻子李娟也燃起了对文学的热爱,两人携手在文学之路上前行,在第四届“文学之星”大赛复赛中获得佳绩。
无独有偶,教师伉俪陈江伟和贾娟娟同时入围第四届“文学之星”大赛复赛,并双双获得散文类三等奖。“我从学生时代就喜欢写作。后来,老公在我的发动和鼓励下,也爱上了文学创作,平时我们经常会交流读书写作的感受。”贾娟娟开心地说。
本届大赛中,还有这样一幕让人动容:参赛者戚佳佳挺着8个多月的孕肚,全程参加了采风活动和现场复赛。
“说起来也巧了,初赛时,我也是怀孕8个多月,那时正值疫情防控期间,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有感而发进行了创作投稿。接到复赛通知时,我怀着二宝又有8个月了,觉得机会难得,就来赴这场‘文学之约’了。”她笑着说。
历经十三载,四届大赛犹如在平静湖面掷下的一颗颗石子,激起文学创作层层叠叠的浪花,吸引了众多文学青年蜂拥而至。
精品频出,扎根沃土为义乌而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义乌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现代义乌的发展更是走在时代前列。为让文学青年们“深入心入情入”义乌发展,沉浸式书写义乌故事,“文学之星”大赛的复赛流程中设置了采风活动和现场创作两个环节,赛后即刻请评委专家评审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当场颁奖后进行专家点评。
“现场命题文学创作,如同一场高考。”有参赛者戏称。每个选手按抽签号入座后,在规定的一个半小时内,围绕采风点创作,题目自拟,复赛创作体裁应与初赛入围作品体裁相同,诗歌不少于20行,散文不少于1500字,小说2000字以上。
在第三届“文学之星”大赛复赛中,参赛者们坐着城西街道七一村的小火车出发,循着“信仰的味道”一路前行……“一文陈尽世间理,双眼望穿光明道。”作者何冰清将采风活动中的所见所感融入诗歌《访雪问道》,还将陈望道的名字巧妙地镶嵌其中。
同样匠心独具的还有这届大赛的散文类一等奖作品《争渡》。“这枯荷虽然看起来毫无生机,厚厚的淤泥下却孕育着勃勃生机,一有机会便会喷薄而出……”作者金灿从坐上小火车写起,思绪如流水般掠过池塘中的残荷、奋飞的白鹭,一路畅想着未来,当它再次回归现实生活时,眼前便是山花烂漫。
在第四届“文学之星”大赛复赛现场,《觉醒年代的追光者》《文学,离我们有多远》《松瀑山观瀑》……一篇篇散文一首首诗歌讴歌了古邑赤岸的山川风貌和历史文化,抒发了对“世界小商品之都”前行足迹的赞美之情。
“这篇小说立意高远、含义隽永,主题紧扣时代,主线贯彻始终,起承转合明晰,明暗线交错……你是会写作的。”在点评一等奖作品《两个春天》时,省作协文学评论家郑晓林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作者吴文昶去年刚大学毕业,现就职于义乌某银行。“很庆幸能获奖,感谢评委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他感言道。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谁也无法预知……我愿长作义乌人,在这方土地上用热爱、用双手,打拼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朱玉清现场创作的《不辞长作义乌人》荣获散文类一等奖,文中饱含的深情更是打动了专家评委,“十分唯美,化词的意境入散文中,既婉转悠扬又回味无穷。”
时至今日,乌伤大地上不断上演着感天动地的奋斗故事,处处描绘着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正如何恃坚所说,义乌是文学爱好者们扎根的沃土、创作的富矿,也是高质量文学作品的诞生地。
多措并举,构筑文学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我市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目前,市作家协会登记会员378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2人,省级会员60人。作家们笔耕不辍、开拓进取,创造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文学作品。
“‘文学之星’大奖赛既是发掘和发现文学新人的重要举措,也是作家们‘深入人民、扎根基层’开展创作采风活动的具体实践。”何恃坚介绍,大赛举办至今已挖掘文学新人50余人次,不断壮大作家阵容,激发文学创作热情。
为挖掘文学新人、培养文学人才,完善文学梯队建设,市文联不遗余力,不断推荐文学新人参加省作协“新荷计划”人才培养及文学创作培训班,并通过举办“枣林函授创作中心”,扶持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创作骨干。同时,在《枣林》杂志中设置文学新人、学生专版、校园文学等专栏,发表初涉文坛的年轻作者的作品。
小作家夏令营是市文联培养文学队伍的一个亮点,自2001年开始连续举办六届,足迹遍布苏州、无锡、井冈山、深圳、珠海等地,报名者十分踊跃,社会反响强烈。在这之前,市文联还组织了“红土地采风行”及“小作家东海文艺夏令营”等活动。
对于作家而言,精品力作乃是其立身之本。而对于思想文化宣传部门而言,催生精品则是其中心任务。
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重新修订了《义乌市文化精品和文化人才扶持奖励办法》,对各项文学文艺精品的奖励范围、标准等都做了完善和提高,还增设了文化人才的奖励项目,旨在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对精品创作的引导激励作用,吸引文艺文学人才不断集聚,打造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6月初,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神坛村。这是中国作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有力举措,吸引众多作家关注义乌、书写义乌,也将激励义乌的作家们创造出更多的文学作品。
随着时代发展,网络文学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代文学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义乌作协网络创作委员会自2014年11月成立以来,凝聚广大会员积极创作,现已出版图书超过40本,创作网络作品100多部,总字数达9000万字以上。
8月27日,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相关负责人与来自金华各地数十位网络作家座谈。与会者就如何设立“网络作家村”、进一步培育打造文化创作高地等话题各抒己见,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创作,传播时代之声。
座谈会提出,网络文学作家要坚持正确创作导向,努力书写时代和人民需要的故事;要根植义乌本土文化,多关注创作叙述商城胜状的文学作品;要各方联动力推精品,共创义乌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