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酒是国酒,世界闻名。但是,茅台酒之所以出名,与几首以《茅台村》为题的诗有关。又以义乌稠城西门陈熙晋写的几首最出名。
茅台村
村店人声沸,茅台一宿过。
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
矗矗青杠树,潺潺赤水河。
明朝共舟楫,孤梦已烟波。
另外一首
茅台村酒合江柑,
小阁疏帘兴易酣。
独有葫芦溪上笋,
一冬风味舌头甘。
第三首之溪棹歌
尤物移人付酒杯,
荔枝滩上瘴烟开。
汉家枸酱知何物?
赚得唐蒙鳛部来。
第一首诗写在茅台村住宿一晚,只见家家都藏酒卖。赤水河上运盐的船很多,到处都是青杠树,河流水潺潺。明天同坐一只船,昨夜的梦已经化为烟波。这是写茅台村家家都做酒,已成为一种产业。第二首诗写特色。茅台村的酒与合江的柑、葫芦溪的冬笋,当时不仅在赤水河流域颇负盛名,就是在长江上游地区,也很有名气。陈熙晋常常喝着茅台,吃着合江柑和葫芦溪的冬笋加义乌的腊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写诗。还可以看见茅台村商业兴旺,市场繁荣,航运发达,风光秀丽,满街都是酒店。第三首诗写茅台酱香的来历。诗中对茅台酒的来历写得很清楚。他说,茅台酒的酱香是加了枸酱,又叫拐枣,加入粮食做成的。他认为当年唐蒙取道合江,遡赤水河去夜郎国,在番禺(今广州)得食枸酱。回到长安,问蜀商,蜀商说“独蜀出枸酱。”今仁怀境属蜀国东南境,多持窃出市夜郎。这种看法很有见地,值得后人重视和探讨研究。说明两千多年前当地已经出名酒了。陈熙晋在贵州十八年,写了六十首诗。位于赤水河边的茅台镇,以前只是个小渔村,后来由于山西人、陕西人把四川的盐运到贵州,“蜀盐去贵州,秦商聚茅台。”就是贩卖盐的商人住在食盐的转运站茅台村,这些秦商腰缠万贯,习尚奢靡,终日饮酒作乐。他们远在贵州,经常怀念山西的汾酒,为了满足这一需要,特地从山西雇来酿酒师傅,纷纷与茅台村村民开起了酒坊,研究制酒方法,酿出美酒供他们享用。陈熙晋便写道“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河运的兴起带动了茅台镇的酒业兴旺发展。
道光时期,贵州诗人、大儒郑珍也作过一首《茅台村》。诗中,他把赤水河比作毒蛇,十分凶险。
远游临郡裔,古聚缀坡陀。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
上水无舟到,羁愁两日过。
这首诗还有一个故事。传说郑珍在茅台村等了两天,还没有船来。只见一个中年人插草标卖亲生女儿。他问清情由,此人欠盐商30两纹银,只得卖女还账。他想救下此女,但是身上所带的钱不多。一个盐商看见诗人郑珍,就差人请他为自己写对联。郑珍灵机一动,来到盐商住的客栈,就说“对联可以写,但是要四十两银子酬金。”盐商面有难色,只答应给一半。郑珍略一思考,挥笔就写“酒冠黔人国”。盐商给了二十两,郑珍拿了银子就走。盐商问为何不把下联写完整。郑珍笑笑说:“你只给一半钱,我当然只能写一半。”盐商没有办法,只好忍痛再拿出二十两。郑珍马上写出下联:“盐登赤虺河。”之后,郑珍把四十两银子送给卖女儿的中年人,解了此人的燃眉之急。郑珍到遵义府见到知府大人平翰,说起此事。知府说何不写成诗,于是郑珍心里为之一动写下了这首诗。
意思是说,茅台村是边远之处的一个村落。茅台酒在贵州称第一。大批盐商不怕赤水河之险,在忙碌着。秋天巴山雨多,四川的山也很多。逆水的船等不到,只得写首小诗以解旅途的愁思。
郑珍是贵州遵义人,为道光时举人,曾任荔波县训导,与陈熙晋是同代人。诗人之间互有来往,也不稀奇。陈熙晋嘉庆二十四年应贡生试,次年被授镶黄旗教习,道光五年任贵州龙里知县;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任直隶厅同知。仁怀直隶厅与仁怀县紧相邻,舟楫可以直达茅台村。
他任仁怀直隶同知时,十分爱喝茅台,常常托人从茅台村买好酒。每与人喝酒,总要赞誉“茅台烧春最香冽”。他于道光二十二年升任湖北宜昌知府。道光三十年,因为母亲病故,丁忧回乡。咸丰元年病卒,终年六十一岁。他家中藏书万册,是义乌茅台酒喝得最多的人,也是有资格探讨茅台酱香来历的人。清代写茅台酒的诗人很多,但探讨酱香来历的很少。正是这些爱酒诗人与盐商的宣传,让茅台酒在巴拿马获奖前已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