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群言堂

朱序这一嗓子

陈鲁民

太元八年初冬,前秦王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来到淝水岸边,气势汹汹,志在必得,与八万晋军隔河对峙。

苻坚远道而来,久拖不起,急于求战;晋军却坚守不动,高挂免战牌。有谋士向苻坚建议后退一段距离,等晋军半渡时而击,或待晋军过河可进行决战,一举全歼晋军。可是,当秦军拔营后移时,被俘的晋军原将领朱序突然站了出来,他虽被迫加入秦军,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竭尽全力大喊一嗓子:“前线的秦军败了,弟兄们快逃啊!”如同晴天霹雳,秦军顿时阵脚大乱,将士们不辨真假,纷纷争着逃命,哭爹喊娘,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兵败如山倒,主帅也无法制止,在败兵的裹挟之下,只好跟着一路往北溃逃。晋军渡河乘胜进军,其实也无仗可打,就是一路追击,一路清缴战利品。秦军刀枪辎重扔了一地,互相挤撞,死伤无数。有的跟着大队逃遁,有的干脆逃跑回家。大将苻融死于阵中,苻坚也身负重伤。连逃几天几夜,一溃千里,最后一清点,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兵士共有70多万。著名的淝水之战就这么稀里糊涂打完了。

有历史学家说,淝水之战,与其说是晋军打胜了,不如说是朱序一嗓子喊胜的。所以,后来回归东晋的朱序,就因为关键时刻喊了这一嗓子,被朝廷破格重赏,不仅没追究他的降敌之过,还授任为龙骧将军、琅琊内史。

当然,朱序这一嗓子,只是秦军溃败的一个诱因。从他的主观作用来说,是紧紧抓住了秦军后撤的绝佳时机,喊得恰到好处;利用当时秦军信息不畅的短板,喊得令人真假难辨。从客观原因上来说,秦军虽多,但士气不高,许多是被强征来的士兵,根本不愿打仗,一有机会就想溜号,可以说是乌合之众,早晚会作鸟兽散。还有,秦军的指挥管理体制落后,信息传递效率很低,军令很难及时贯彻。再加上军中还有一些心存异志的将领,如慕容垂、姚苌等,就等着看苻坚的笑话,巴不得他打败仗,自己好有机可乘。由于这些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喊这一嗓子的朱序就成了战役成败的关键先生。平心而论,朱序喊那一嗓子,并不是他有多大的能力,而是苻坚的军队外强中干,内部矛盾重重,就像个极度膨胀的气球,朱序那一嗓子不过是扎了个针眼而已。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苻坚的前秦因此而一蹶不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则凭借此战留名青史。其实这一仗真的没太多好说的生动细节,还没怎么开打就闭幕了,很是乏味,除了留下一个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就是朱序喊那一嗓子让这场大战带了一点戏剧性。

盘点起来,史上还颇有几个一嗓子喊出名的人。大泽乡里,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嗓子喊得最早;未央宫里,周勃“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的一嗓子最得人心;当阳桥上,张飞喊得河水倒流的一嗓子嗓门最响;明皇宫里,杨慎的“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的一嗓子气势最正;淝水岸边,朱序的一嗓子威力最大,改变了历史进程。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多为夸张之语。朱序这一嗓子还多少有点这个意思。

2022-12-02 陈鲁民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95547.html 1 3 朱序这一嗓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