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场40年光阴,倏忽而过,回望和感悟的东西太多,给我印象颇深的,是1997年12月间的那场“二次创业”解放思想大讨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彼时,规模已位列全国第一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初步形成了市场体系框架,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缓解,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如何积极贯彻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差距,规划蓝图,再创新辉煌?义乌的决策者抢抓机遇,及时吹响了加快发展的进军号。
这年的12月4日,笔者有幸参加市委市政府举行的“二次创业”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时过五天,市委市政府又召开“再创业、再发展、再提高”解放思想动员大会,提出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机遇”,突破“科技、质量、外向型”三个薄弱环节,突出抓好“市场繁荣、产业支撑、综合改革、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区域协调、社会稳定、干部队伍”八个重点,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应该说,当时义乌“兴商建市”已有15年时间,从开放市场到建设市场,从发展商品市场到培育市场体系,小商品市场日益壮大,成了全国第一大市场,在一片“金华第一”的赞扬声中,有不少人滋长了自满自足、不思进取的思想。一些干部群众中的本位思想和只看眼前利益的思想,也制约了市场的繁荣。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强调要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把义乌市场培育成为全国小商品批发中心、信息中心和展示中心。
当时,在培育发展市场的指导思想上,市委提出要实行两个战略性的转变,一是从以往的硬件建设、数量扩张为主,转变到素质提高、内涵发展上来;二是从过去的市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通过加快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市场繁荣上来。同时,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加快推动市场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完善经营机制;进一步拓展辐射范围,巩固和发展市场的规模优势;办大办好小商品博览会,提高市场商品的档次;加快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加大打假治劣的力度,提高市场商品的质量等等。
“转变观念,培育和发展义乌的产业!”当年业界有人提出了该观点,当然也有人发表不同意见和想法。义乌的决策者详尽分析了关于产业支撑的问题:绍兴轻纺城在短期内迅猛崛起,直逼义乌市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发达的轻纺工业的强有力支撑。香港是国际上最为繁荣的商贸城市之一,除了它拥有低税率和海运优势外,更重要的是还有东南亚各国产业的强有力支撑。因此,义乌要坚决破除重市场轻产业的观念,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产业,支撑市场的持续繁荣,促进全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发展大工业,支撑大市场。义乌提出要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具体是:加快工业与市场接轨,围绕市场选择发展项目;深化改革,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争创品牌,集聚发展,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5至8个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含量在全国领先的支柱产业,使义乌市场产品占有率从当时的30%左右提高到40-50%,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格局,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对市场的支撑能力。
从今天来看,在运用集聚机制促进产业升级方面,义乌强调对已初步形成块状经济、总量规模较大的行业和产品,要提高其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是一次深谋远虑的布局。此外,关于加快农业的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市场繁荣;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这一系列目标和要求,也完全符合义乌市场发展的实际。事实证明,勾画多角度多层次的“新蓝图”,的确能争创一流,继续确立市场新优势。比如,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让人眼睛一亮:在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上,在全面明晰企业产权的基础上,舍得拿出一批好的企业包装起来,大胆地卖掉一批,或让人家来兼并一批,用产权组合的办法,使内外双方的产权都得以优化,扩大招商引资的成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上,加快组建投资托管公司,发挥其资产托管、项目包装、投资中介等功能;精心包装、尽快推出一批城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推向社会等等。
义乌市场40年的历程证明,发展市场不进则退,有思想障碍,就难以具备争创一流的意识。
(作者注:部分内容参照本人2012年11月撰写的义乌商报特稿《“三再”大讨论,吹响加快发展进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