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是在林黛玉进贾府,拜见外祖母、舅舅、舅妈一干人之后。随着一声响亮的声音,“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才闪亮登场。
这一情节,像极了京戏中的叫场:人隐于幕后,人未到,声先闻,为角色上场造势。蜀汉丞相诸葛亮,走出隆中之前,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地造势,均属气氛十足的叫场。
诸葛亮《出师表》,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夺古今叫场之冠。由之演绎的一切,包括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皆不出叫场之囿。
罗贯中写三顾茅庐,有刻意叫场之嫌。其一改惜墨如金写作习惯,用近两个章回篇幅,浓墨重彩地反复皴染三顾茅庐过程,把诸葛亮的出场,打造得既神秘,又光鲜亮丽。
先是借司马徽之口,高调将诸葛亮类比吕尚、张良,接着又安排名士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三人,从不同角度介绍诸葛亮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雄才大略。还让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先后出场,分别诉说诸葛亮身在隆中,心怀天下的襟怀。
吕尚“兴周灭商”的出场,与诸葛亮的叫场有几分形似。吕尚出场之前,也如法炮制了一个吸引眼球的叫场套路。不同之处,一个注重过程,凸显茅庐之“三顾”;一个在意目的,重点不是“姜太公钓鱼”,而是“愿者上钩”。
吕尚钓鱼,气氛造得无可挑剔。唯一的不足,是吕尚年龄偏大。之前,除在棘津卖过小吃,在朝歌当过屠夫,并无治国安邦履历。据《韩诗外传》透露,吕尚“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在学历、工作经历皆无,年龄也严重超限的情况下,这个场咋“叫”?
年已九十的吕尚,在渭水制造悬钩垂钓看点,吸引出猎的西伯。《史记》载,占卜出猎“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感慨道“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占卜与果遇,这两个细节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吕尚的过人之处。也难怪,周西伯“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就是说,后世的暴力革命,用得都是吕尚当年兴周灭殷的老药方。
吕尚渭水垂钓千年之后,东汉严光在富春江上又故伎重演。这一次,严光在钓具上进行了一系列革新:鱼线上,干脆不挂鱼钩;坐在高高的钓台上,鱼线离江面至少还有三丈。叫场依旧,套路依旧,只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说是叫场,实则做场。明场,是严光“垂钓”;暗场,为凸显光武“襟怀”。《后汉书》载,光武即位,严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有人上报,“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严光无诸葛亮、吕尚闪亮登场之后辉煌,却有无冕之王的实惠。试想一下,与东汉一哥过从甚密的同窗,从洛阳到富春江畔,一路走来该有多少隐性利益等待开发!明为隐士的严光,让以范仲淹为代表的读书人,甚至真就信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可以说,诸葛亮、吕尚叫场,意在上场;严光叫场,却在做场。此做,场上所有风景尽收眼底,止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