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绣湖

苦夏

李邦林

老话说,“六月六,猫儿街狗都洗浴”。儿时的夏天,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热,那就是,熬。

按季节算六月天(农历)是全年最热的小暑大暑,古镇上的人已经摇起了麦秆扇。趁早晨的清凉,男人们都出早工去了。女人也起了个早,提着一篮子换下的衣服到义乌江边捣响了古镇的晨曲。太阳一升上来就很毒,阳光下势不可挡的热浪扑面而来。“小暑豆腐大暑饭”,此时是农事最忙的季节,大豆稻谷都相继成熟收割,下熟作穄也要抓紧种下去,谁都不敢怠慢。偶尔吹过一阵风,就朝天大呼“呜嘘——痛快!”那年头不知道有电扇空调,理发店里的聪明人挂起了“孔明扇”,用一块大纸板悬在楼栅下,后面那根纤绳穿过一只滑轮,拉动着纤绳使硬纸板前后摆动起来,纸板下面长椅上的人就分享到了舒心的凉风,一人动手,众人受益。

吃饭时大家都喜欢坐在弄堂口,端着个饭碗,弄堂风吹过,饭菜飘香。男人们掏出烟斗,再来饭后一筒烟,等着下一拨的弄堂风擦身而过。

为了熬过夏天,傍晚时的妇女是最劳心的。她们在门前空地上洒了水,驱散了暑气,用凉水擦了篾席。在家乡闷热的夜色里,许多人家都睡在室外,架起一张竹床,点上蚊香艾草驱蚊,疲倦的身子在乘凉人的喃喃细语里进入梦乡,身边掉落着那把残缺的蒲扇。

古镇上的那座老桥,从清乾隆年间风雨兼程地一直走到今天。两条黝黑的铁索锁着浮桥晃荡的桥身,这里是男人们偷凉的最佳位置。十多只大木船铺成一长溜桥板,天黑下来了,男人们夹着一条旧草席来到桥上,找个地方躺下,身下是淙淙流过的江水,上方是炎夏里清朗的星空,江风轻拂,埠头上传来有节奏的捶衣声。泊在码头的货船有人拉响了二胡的老弦,悠扬的琴声弥漫在粼粼的水面上,远处的桨声灯影里,渔夫渔舟渔火,将故乡的夏夜平添了恬淡的诗意,也把古镇推进浓密的夜色里。

平民百姓用自己熟练的消夏方式熬过盛夏里的炎热,我在童年的江水里也打捞出当年戏水的快乐和回味,过了这个夏天,就是天凉好个秋!

2022-07-11 李邦林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47461.html 1 3 苦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