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需要来自各类社会关系的反馈中。由于隔离造成的环境改变,我们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空间里面,似乎以往的各种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都不适用了,很多人会产生恐慌、焦虑、害怕、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有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认的陌生感觉,不断过度思考与新环境相关的事情。
其实,这是我们面对陌生环境时最自然的反应,它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重新建立与周围事物的关系,重新构建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这时的我们,已经慢慢适应了新环境,不良情绪随之消散。那么,从“陌生”到“熟悉”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心理上的不适减少,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义乌市城市有爱公益协会副秘书长、亲青帮工作室副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贾春梅给出了几点建议。
对外界的信息要保持畅通,不要自我封闭。我们可以定时关注正规渠道或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理性、客观认识疫情的信息,这样,可让我们的内心获得一份确定感,有利于稳定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因片面、不实、情绪化的疫情信息引起不必要的情绪波动。
打破空间界限,获得更多心理支持。不管是居家隔离,还是独自隔离在酒店,这都只是身体被限制,属于物理意义上的隔离,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即换一个方式与社会发生链接,如通过网络、电话、视频等方式,让自己的思想能时时自由地与外界接触、交流,说不定在尝试过程中你会发现新的创业惊喜和生活惊喜。
“抓小放大”,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疫情当前,既然很多事情不是光凭自己努力就可以改变的,那我们就重新衡量一些工作或事情的可行性,去做一些自己目前可以做的事情。这期间,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做事过程中,不管自己做得如何,最后结果怎样,一定要学会用正面的语言及时肯定自己、赞赏自己。
人这一辈子,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或大或小,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疫情只是一个意外事件罢了,它迟早会过去。或许若干年后我们再回头看,你会发现疫情只是我们人生中遇到的一个“小沟渠”、小插曲。我们顺利通过这次疫情考验,就会极大地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抗挫能力,甚至由此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性,让自己变得更成熟、更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