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成功开展了该院首例局麻下左心耳封堵术,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卒中和出血风险。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展,将为更多房颤存在高卒中风险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也标志着该院心血管介入技术迈上新的台阶。
■ 案例分享
老胡今年68岁,8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心悸,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心房纤颤”。2013年前往上海新华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后,长期服用抗凝药;2015年房颤复发,后续胸闷心悸症状反复发作。
近日,老胡因胸闷心悸症状再发,并伴有乏力、头晕、黑矇等,被家人送入杭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心内科就诊。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龚玲英接诊,通过问询及一系列检查,再次诊断为“心房纤颤”。房颤容易导致中风,而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心脏上面有一个小耳朵,叫左心耳,房颤以后,左心耳里面的血流缓慢以及发生湍流从而导致血栓形成。一旦血栓脱落,就会导致中风,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
目前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口服抗凝剂,但是像老胡这样经历过手术并再次复发,并伴有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继续口服抗凝剂将面临极高的出血风险,治疗上陷入两难境地。
针对老胡的实际情况,龚玲英与心内科主任李宇琛再次仔细研究其病史及病情评估以后,决定为其行左心耳封堵手术,就是用个小塞子把左心耳塞住,这样左心耳就不会发生血栓。封堵术以后只需要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无需口服抗凝剂,可以在有效预防血栓的同时大大降低出血风险。
经过老胡及其家人的同意,李主任带领的心内科团队在进一步完善患者经食道心脏超声、凝血功能检查等术前检查和术前评估之后,手术正式开始。
术中,李主任带领的介入团队凭借丰富的介入经验,在局麻下经右股静脉穿刺,为患者一次性释放封堵成功。手术历时40分钟,术中及术后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牵拉试验显示封堵器稳定,术中及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一举解除了困扰患者多年的“心”病。
随后患者安返病房,术后数小时无头晕胸闷等症状,第二天顺利出院。
■ 什么是房颤
是指心房丧失了正常的电活动而被快速无序颤动波所取代,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因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致死率致残率高,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数患者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心电图检查可确定诊断。
正常情况下,心脏是规律收缩向外泵血,当房颤发生时因为心房跳动不规则而易在左心耳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可阻塞于机体不同位置,当血栓掉落至脑血管后便造成了脑栓塞,亦称为脑卒中。
血栓脱落并发脑栓塞的概率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其中左心耳血栓比例高达90%以上。
■ 房颤的现状
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预防脑卒中。对于持续性或阵发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建议优选新型口服抗凝药以预防脑卒中,但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易增加出血风险的同时,生活饮食也需要十分注意。
另外存在一部分老年患者出现服用药物期间反复出血、难以坚持服用抗凝药物、规律服用药物仍多次发生脑卒中等情况,此时更推荐手术方式来预防血栓发生,即左心耳封堵术!
■ 什么是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封堵术是通过微创介入手术的方式,应用封堵器堵塞心脏最容易产生血栓的部位(左心耳),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处形成血栓,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的各种不良事件。
经皮左心耳封堵手术是一项房颤卒中预防的国际先进技术,微创治疗,无需开胸,整个手术可在1小时左右完成。左心耳封堵术能有效封堵左心耳,从血栓的源头上防止房颤致残致死类卒中的发生。在封堵器完全内皮化后,患者不再需要承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因此在卒中预防方面,左心耳封堵术是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替代手段,成功进行左心耳封堵术可实现“一次植入,终身预防”,从而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莉莉 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