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多位朋友都和我谈到一个话题:义乌到底是一座怎么样的城市?义乌是怎么样的城市,是每一位关心义乌的人士观察义乌的落脚点,也是每一位义乌人思考经济发展时的出发点。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义乌人对于义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更是见仁见智,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三观和立场,对义乌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从2021年的经济数据来看,义乌发展动能澎湃,改革创新成果丰硕,继续以高昂的姿态大步走在前列,而且从趋势来看,义乌经济的比较优势明显,持续上升的理论速度和空间环境比区域内其他县市较为理想。
二三产齐驱
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定不移地走“兴商建市”发展道路,四十年时间,创造了一个独特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奇迹,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成果的样板区。2021年我市进出口总值达3903.1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出口3659.2亿元,同比增长21.7%;进口243.9亿元,同比增长95.3%。国家赋予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国际贸易综合试验区、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等称号、荣誉和机遇,不断提升巩固义乌市场的地位,市场采购贸易表现亮眼,2021年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2901.6亿元,同比增长30.1%,一般贸易进出口900.9亿元,同比增长4.9%。
一座工业显著变强的城市。工业一直是义乌的弱项,在民富以后,义乌适时转变经济发展策略,以“工业强市”来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增强经济尤其是平台经济的竞争力。经过努力,2021年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登上千亿级,达到1163.7亿元,同比增长66.72%;实现销售产值1169.5亿元,同比增长70.3%。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269.7亿元,同比增长47.4%,增速位列浙江全省90个县市区首位;规下工业也达到历史新高,增加值总量达到了245.3亿元,同比增长13.5%,位居金华前列。
一座服务业正在加强的城市。作为全省第四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都市经济的核心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成长令人关注。2021年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不含批零住餐,金融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实现营收227.91元,同比增长26.9%,其中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收31.9亿元,增长23.9%,其子项的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4.19亿元,增速为1.2%。
高质量引领
一座GDP总量和结构越来越好的城市。在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发展环境下,义乌的GDP总量实现了稳居全省县市第二、增速十七强县市第一的成绩。2021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0.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58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554.17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151.41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比重为1.4∶32.1∶66.5。工业占比从前些年的25%提升到了29.1%,奠定了地方财源基石,为未来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基础。
一座“四新经济”的天然门户城市。义乌的开放包容和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义乌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配套,义乌的物流成本优势和货币资金总量,义乌的政务理念和政府行政效率,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生存和发展土壤,企业对义乌经济环境的认同度在持续攀升,浙江省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浙江省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参与评价的民营企业涵盖了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互联网等25个行业,浙江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得分我市位列第一。
一座继续领跑市场交易总量的城市。小商品市场成交额继续保持全国专业市场第一。2021年,我市集贸市场总成交额2172.1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成交额1866.8亿元,同比增长14.8%,蝉联桂冠。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715.05亿元,同比增长18.9%;电子商务内贸交易额2701.48亿元,同比增长19.9%,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1013.57亿元,同比增长16.4%,电子商务内贸零售交易额2272.64亿元,同比增长18.8%,跨境电子商务零售交易额402.04亿元,同比增长16.5%。
加速度创新
市场有效,政府有为。民间投资总量保持高位,义乌经济的长板得到巩固,补短板提上重要的位置,通过补短板来实现增量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例,“专精特新”最能体现义乌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在信息时代,小商品的升级换代、品牌和性价比成为供给侧创造新需求的重要基础,这些也正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竞争优势,“专精特新”企业与义乌区域经济模式天然匹配,互相吸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重点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体现了义乌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市场和工业并重的发展理念和方式。2022年1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1年度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共2125家,其中我市专精特新企业19家,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抓住本质,抓牢节点。贸易的关键在于提供平台,以国内传统的庙会和乡镇物资交流会为例,就是农业社会时期的交易主要平台;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到五代,也是敢为人先、无中生有的创造了一个实体交易平台并持续地实体型升级。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贸易平台转向数字化,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提供上,义乌慢了一步,相对落后,从而处处被动。应当痛定思痛,集思广益,举全市智力和财力,以数字基建为切入口,研判趋势并创造交易新潮流,利用现有的试验区自贸区优势,实现电商平台的超车和霸权。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法宝,虽然我市的服务业呈现走强趋势,但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仍然在总量和增速上处于落后局面,需要引起政府高度关注,并作为今后财政优先扶持和平台项目招引的重中之重。
十五次党代会,市委提出未来五年义乌的发展,聚焦世界小商品之都一个总目标,竞逐“数字化、双循环、共同富裕”三大新赛道,全力塑造贸易枢纽、开放窗口、智造集群、现代都市、乡村振兴、美丽义乌、民生幸福、善治之城八大新场景。这是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立足义乌实际,提出的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发展策略,对于义乌发展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作用。“138”发展战略,成功地凝聚奋斗共识,再一次激扬实干力量,谋定而速动,政企各界需要抢抓速度,围绕新经济,围绕增长极,加速度进行政务改革和市场创新。 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