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宁波日报》报道,浙江宁波今年春节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发起“光瓶行动”,引导广大市民养成节约用水、“带走半瓶水”的好习惯。旅游景区保洁人员引导游客尽量喝完瓶中水,或将喝不完的水倒进储水桶,用来灌溉景区农作物;酒店里免费提供的大瓶矿泉水也换成了小瓶装。
短评:“光瓶行动”与“光盘行动”有神似之处,但又有其特殊的意义。二者都有倡导节约、绿色生活之意,然而,“光瓶行动”珍惜资源的针对性更强。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在探索通过水权交易等改革的途径解决用水问题。但是,这只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水资源总量不可能因之而增加。运用市场手段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是局部的开源。通过“光瓶行动”近乎零成本的载体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其实是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广泛的节流。开源节流并举,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宁波的“光瓶行动”是当地的创举,不知同为缺水城市的其他地方,能否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节水载体?节水,只有空洞的口号和不起作用的一般号召不行,也得有创新呀。
据《工人日报》报道,最近,由福州市总工会联合媒体、企业制作的一档对话节目火了。节目没有明星、没有引流、没有炒作,一档满是技术话题的创业访谈节目,吸引了职工创客、企业和投资人的参与,开播以来节目全媒体播放量累计突破500万,其传播指数在福建省同时段广播节目中位列第一。
短评:普通劳动者,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走近他们,理解他们,倾听他们,是工会的基本工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反映职工真实工作生活的节目,当然能吸引职工;传达职工心声的话题当然能引起职工共鸣;启迪职工智慧的访谈,当然受职工欢迎。这是不分青红皂白强塞给职工的明星慰问演出,或者以送温暖名义向职工讲官话、大话、废话的空洞说教所不能比的。 服务职工,心里必须装着职工,来不得半点虚假。福州总工会的访谈节目受职工追捧,关键就在于此。
现在到餐馆就餐,扫码点餐已十分普遍。然而,有些餐馆就此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只接受扫码点餐,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其公众号。对此,前不久,腾讯公司向相关小程序开发者发出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提醒其自查并进行整改,否则将被限制扫二维码打开公众号的功能。
短评:消费者与就餐餐馆是一种合同关系。餐馆以点餐捆绑消费者关注公众号,这显然是一种胁迫,有违合同的平等与公平原则。腾讯要求相关方面自查自纠这种行为,无疑是在为消费者维权,当然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凡事不能仅靠自觉,除了平台出手制止这种不公平市场行为外,有关监管部门也应对不公平的制造者予以惩戒,让法律在维护交易公平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刚性。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盲盒消费存在销售临期甚至过期商品、销售活体动物等6大问题,建议划定盲盒经营红线,对于低龄儿童、特殊商品、特殊领域禁止盲盒营销。
短评:盲盒之盲,不应是法律法规规范的盲区。盲盒销售,应在法律法规许可的尺度内进行,不能有欺诈、胁迫、显失公平等情节。向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低龄儿童销售盲盒,出卖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物品,以欺诈方法诱使消费者上当等不法行为,均没有法律效力,自始无效,当然无效,绝对无效,不可能因为穿了“盲”的马甲就变得有效。执法部门应对以“盲”之名义欺骗消费者的奸商依法打击。消费者也应克服猎奇心理,理性消费,不要被无良商家鼓吹的“盲”遮住了眼,上当受骗。
今年春节,手机红包封面生意悄然升温。据《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报道,如今一些红包封面售价已高达数百元,某网站上销量首位的微信红包封面,月销量超过5万单,最高售价为18.8元/个,光靠卖微信红包封面,这家店铺便可月入近百万元。
短评:发电子红包拜年,是近几年兴起的新风俗。商家能在电子红包上觅得商机,可谓精明。然而,发拜年红包,关键在于表达自己的心意,若刻意追求红包封面,未免有买椟还珠之嫌。另外,买来的封面,不免与其他人的红包雷同,自己参与设计的红包封面不是更有个性,更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吗?商家若能开发出让买家参与设计的红包,相信会更受市场追捧。文化,与众不同方能独立。红包封面中蕴藏的消费个性需求,没准是个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