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中国信达发布公告,该公司作为增资认购方之一,与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费金融”)、其他增资认购方及其他现有股东订立股权认购协议。
根据股权认购协议,蚂蚁消费金融向全体增资认购方增发注册资本人民币220亿元。其中,中国信达将出资人民币60亿元,以现金方式认购蚂蚁消费金融20.000%股份权益。
本次增资,蚂蚁集团、鱼跃医疗、舜宇光学、博冠科技、渝富资本将分别认缴的新增注册资本为110亿元、10.978亿元、18亿元、13.222亿元、7.8亿元。
蚂蚁消费金融大笔增资
国资控制力增强
增资事项完成后,蚂蚁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将由人民币80亿元增加至人民币300亿元,中国信达及其附属公司南洋商业银行将持有蚂蚁消费金融24.003%股份权益。
增资完成后,蚂蚁消费金融新的股权结构为:蚂蚁集团,持股比例与增资前保持不变,仍为50%;南洋商业银行,持股比例由增资前的15.01%降为4.003%;国泰世华银行,持股比例由增资前的10%降为2.667%;宁德时代,持股比例由增资前的8%降为2.133%;中国华融,持股比例由增资前的4.99%降为1.331%;鱼跃医疗,持股比例与增资前保持不变,仍为4.99%;中国信达,为新增股东,持股20%;舜宇光学,为新增股东,持股6%;博冠科技,为新增股东,持股4.407%;渝富资本,为新增股东,持股2.6%。
也有原有股东放弃了此次增资,千方科技公告称,公司基于发展规划和经营现状决定不参与蚂蚁消费金融本次增资,同意蚂蚁公司本次增资方案并放弃优先认购权。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的持股比例由7.01%降至1.869%。
据悉,该交割还要等待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增资事项,且订立股权认购协议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批准。
增资完成后的蚂蚁消费金融股东背景十分多元,国资力量明显增强。除中国信达外,国有资本代表还有重庆国资委实控的渝富资本,主要从事资产收购和处置。除此以外,国泰世华主营外汇业务,中国华融主要从事不良资产经营;此外还有一批科技企业,分别从事动力电池、大数据服务等业务。
花呗、借呗已启动品牌隔离
小贷逐渐退出
据公告,蚂蚁消费金融自2021年6月成立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共实现收入2.91亿元,除税前亏损6.18亿元,总资产600.98亿元,净资产74.75亿元。
蚂蚁消费金融最早在2020年9月筹建,但由于2020年底蚂蚁上市搁浅,金融业务面临监管整改。今年6月3日,重庆银保监局网站发布消息,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注册资本为80亿元人民币。
获批开业近半年来,蚂蚁消费金融一直处于开业筹备中,近期在承接花呗、借呗的同时,高管团队也全面亮相。新开业的蚂蚁消费金融由蚂蚁集团数字金融事业群总裁黄浩任董事长,陈怀晟任总经理。
根据今年2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蚂蚁消费金融作为一家持牌金融机构,在联合贷款的出资比例、集中度和限额等经营规则方面都要受严格约束。
根据监管要求,借呗、花呗近期宣布进行品牌隔离。11月7日,借呗宣布启动品牌隔离工作,由蚂蚁消费金融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借呗”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11月24日,花呗启动品牌隔离工作,成为蚂蚁消费金融专属消费信贷品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更新为“信用购”类型的服务。
据了解,品牌隔离后,花呗、“信用购”服务在免息期、查账、还款等核心体验上保持一致,“信用购”服务的费率将保持稳定;未来,“信用购”服务的费率由金融机构独立审批和确定,同样会遵循普惠原则,尽可能让利用户。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蚂蚁消费金融将按照蚂蚁集团消费信贷业务整改方案,有序承接两家小贷公司中符合监管规定的消费信贷业务。自蚂蚁消费金融开业起1年过渡期内,两家小贷公司实现平稳有序市场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