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书话 王贤根
记得那是一个秋雨潇潇、凉爽宜人的下午,我怀揣对戚家军——义乌兵素材的热切期盼,走进义乌市志编辑部。当时的主编吴潮海说起正在组编一套义乌文化丛书,其中有关义乌军事文化这本书,找我是最合适的。
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侧重与计划,而我的侧重是报告文学与散文,军事文化是条漫长的历史江河,对它的寻找与探索,是个军事求证与理性思考的过程,既要有军事事件与人物形象的描绘,又要有文化沉潜的思索与阐发,起步史料的收集和创造性的梳理,就有一定的难度。
到了2015年春我回故乡时,这书作者的选择,还是空缺,而其他几部文化选题的作品,有的已经出版,有的已经成稿,我体味到故乡朋友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们说,还是您来写吧。
对于军事文化的思考,不到一定的火候,是难以熔铸出见识与思想的。如在这点上没有相应的高度与深度,再多的事件与人物,也只是一身骨架一身肉,精神与灵魂才是军事文化之本。
在近四五年的生活与写作过程中,我已有心收集义乌军事文化相关的史料和故事。即使不为这写作,对于故乡的深入了解和理解,于我这个从戎一生的军人,是感情的一种纽带,又是从事军事文学创作的一份养料。故乡是我文学创作的根脉。
在与市志编辑部朋友的交谈中,他们觉得我已经掌握了不少素材,恳切的话语,热烈的气氛,仿佛让我进入了这个角色。
我佩服故乡人的谈话艺术,一顿抬举将我烧到了这个题材的砧板上。好在他们对我是一往情深。
历史与文化是有生命的。
地域的志士仁人,军事文化的倡导者、开拓者、传承者,在国家与家乡的前途与命运攸关的重要时刻所展现的精神与品格,正是民族脊梁的体现。他们的英勇、激越、悲壮和从中阐释的智慧、胸襟、抱负,正是浩然家国情怀的明晰解读。
我是在他们的精神与品格的感召下,继续深入地采访和研读相关书籍和文章的。我清醒地感受到,我是站在这些有学问有见地的作者和知情者的肩膀上,纵观几千年的义乌军事文化史的,没有他们,就没有这部书稿。当然,在许多问题上,我有我的认识。江河之水有源,源自先人,源自这些作者的著作。我感激他们!书目和文章列入书后,有的就在书稿中引用并说明。这也是文化的力量。
初稿写出已五年,个中的周折与思绪,一言难尽。去年底与今年初,高中时的老同学、市志编辑部副主编施章岳两度来电话,他代表机构整改后新的部门催促我修改此书稿,热切的诚意,令我动容。十年一觉故乡梦。这种难舍的情感,促使我放下手头的写作计划,提起精神,重新回归往昔的一些思考,打理起一些新的想法,于是一笔一画地又一遍书写在方格纸上。
这是一个缓慢而又慎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是借用纪实文学的某些手法来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想以此增强可读性。义乌军事文化实属漫长、丰厚的历史现象的积淀,详尽的叙述,该是部厚重的著作,而我在此,仅仅是略述而已。对于军事文化的阐述与理解,也仅仅是一孔之见,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由衷地感激市志编辑部的诸多同仁,他们的信任给予我强大的动力;他们提供的宝贵材料,为我的落笔铺下坚实的文路。尤其是赵晓青老师,对我的第三稿,提出了准确、中肯的修改意见,让我的心明亮了许多,由此删去两章,其他章节的叙述淡化了历史事件、人物的细节和文学色彩,论述虽有调整补充,仍是我的薄弱环节。所以,书名为《义乌军事文化略述》,以述为主。另外又想,还是让事实去说话吧,事实胜于雄辩。感激施章岳副主编对太平天国论述的点拨,我在修改时删掉一节,其他文字表述也相应作了调整。由于我的军事理论水平有限,对文化的理解仍是肤浅,书稿肯定存有不少缺憾,敬请读者教正。值此,向为义乌军事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贤和祖祖辈辈有着光荣传统的义乌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