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对于“人”字,一定煞费苦心,寄予厚望。这厚望,既非升官发财,纵横天下,而是相互支持、相互关爱。于是有了这谁离开谁都会倒扑的一撇一捺。这真不愧是对人内涵的最佳诠释。正是如此,在我眼里,“人”字是所有文字中最美的,因为蕴含着最深沉的大爱与大善,并以这一理解来审视与评价世界。
当然,首先是体现在我与人、与朋友的交往中。其中最突出的是东银中心董事长陈萍。那是他刚借助曲阳豪庭打翻身仗的时候。“公园不在我家里,我家住在公园里”。一看他所拟的这一广告词,我的心就一动:真美呀,美的生活环境,美的生活内涵,美的生活追求莫过于此了。以美招徕顾客,此公一定很善良!我们交往逐步深入以后,了解他确是这样一位企业家。他青少年时代很艰苦,怀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生的美好期待,一路拼搏,几度沉浮曲折,都没有低头。到事业获得成功,他美的追求真的和善糅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将社会文明度的慈善事业,作为他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向上海市长宁区红十字会捐赠巨款用于支援四川汶川地震开始,他先后向长宁区民政局、慈善基金会、光彩事业促进会、复大公益基金会、福缘禅院、武警总队消防长宁支队、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西宜丰慈善总会等单位捐款,共40余项,计人民币2700余万元。其中,组织“蓝天下的至爱”及慈善志愿活动的费用等尚未计算在内。此外,他还从向义乌市大陈镇北金山村捐助老年协会经费开始,陆续为故乡义乌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巨款,数额之大,远远超过了上述所统计的。列其要者,有向义乌市慈善总会捐赠500万元,用于大陈镇北金山古塘洪村建设文化礼堂;为苏溪镇杜村文化礼堂建设,捐赠400万元;向义乌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捐款100万元;向浙江省义乌市教育基金会大陈镇分支机构捐款300万元……
陈萍的善举,就是这样,大到对慈善机构、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家乡文化建设、外省市的环境改造工程的资助;小到帮助个人纾困,支持山区孩子求学,如他要求单位以党组织名义每年定期慰问一些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市民,像虹桥路的吴姓女士患有多种疾病,其儿子、媳妇知青回沪,收入微薄。这种触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多样性,不由得让我对陈萍人生追求方面的关注深入到了原点:他所追求的美学价值。因为,唐代诗人王勃留有名句:“为善不同,同归于美”。善,即是美。善行,即美德。
的确,企业家陈萍始终以追求美学价值的形式,在书写人生长卷!
这长卷是精彩的,多角度、全景式的,请看,他继续以慈善行为在书写。他的关注点,不仅限于扶危济困,对生他养他的故乡老人的关怀,延伸到陈氏宗祠的建设。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孝,必须从自身做起,借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不为一般人理解的突破。就是这一点,让我发现这位企业家以往所行的那些善举,从美学价值上说,只是他人生追求的第一个层次,他希望达到的还有更深远的目标,可以说是对王勃的这一名句索源。王勃的“为善不同,同归于美”,只是对《尚书·周书·蔡仲上》的“为善不同,同归于治”的演绎。“为善”,最终就是为了“同归于治”。“治”,就是治理,对于社会,首先是教化、培育、引导、熏陶、塑造人的美好心灵,而后才是组织、管理,并由此衍生种种规章制度,除此无以体现人类的核心价值。正因为如此,慈善行动看起来是对人的关爱,但每一步、每一笔,着眼的都是这个“治”字。治,即治理:安定,祥和,互爱,自信而有尊严的那种安定祥和,人人比善,使社会始终具有稳固的凝聚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人尽所能,生活富裕,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昌盛。这个“治”,才是以家国为情怀的大爱,这才具有体现社会核心价值的美,这也是包括企业家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我坚信,这种通过善举展示美的穿透心灵之力,是不可低估的。天地之间,人始终是中心。之所以被尊为中心,就因为人是最懂得相互关爱、相互支撑,形成了合力,才成为万物之灵的,也是因为人类的生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无所不至的,所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宏大而隽永的,可以在衣食住行甚至陌路同行举手投足间,以小善汇成的大爱来展示这种美;也可以在改天换地、大开大合中,通过互相扶持,不惜舍生取义,以达到大爱大治。人类历史上,这种对心灵的特殊穿透力,谱写出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故事数不胜数!关键就在于你是否牢记人字必须相互支撑这一结构,并深信这一结构带来的美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