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文

张后现:欲用一辈子打磨一根竹子

张后现(左)正在指导洞箫吹奏技法。

做吹口

开封

洞箫

▢ 卢丽珍 文/摄

笛子、箫这类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大家肯定都见过,但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

初冬时节,佛堂镇龙溪生态游乐园里传来阵阵清雅而悠远的箫声。记者循着声音的方向找去,在龙溪生态游乐园的一座亭内,看到洞箫制作者张后现,正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制作着一支洞箫。在他身边,散落着一地的洞箫与工具。

守正 循传统文化

作为民间艺人的张后现,虽然是位“80后”,但是从事洞箫制作已有二十余年。见记者来访,他放下手中正在调试的洞箫,缓缓介绍起自己与洞箫的不解之缘。

“我年幼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洞箫,对箫产生浓浓的兴趣,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后现说,洞箫,作为一种乐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一把好的洞箫。无论选材抑或制作都十分严苛。从选材来说,用于制作洞箫竹子的外观、年份、密度、厚度等,都是有严格讲究的。比如,洞箫的长度要在80厘米-90厘米,内径则在17厘米-19厘米,通常来说“万亩竹林仅有一支可用”,而且在制作的时候还需要符合“十目九节”的传统规范——一节两孔,三目上凤眼,五目上开孔。张后现顺手拿起一把洞箫,解释道:“其实,这就充分体现了洞箫在制作上,也要讲究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理念,吹口为天、另一端为地、凤眼为人。所谓的‘一根、二珠、三凤眼’,意思就是第一节要有根,第二节比根短一点叫珠,第三节上是开凤眼的地方。”

“粗粗估计,从开始做洞箫到第一把成功的洞箫,损坏的竹子烧火煮饭都可以用上好多餐了。”张后现如是说,现在他一般两天可以做好一支洞箫,而这背后,是二十多年不断地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创新 一箫一洞天

洞箫,作为音乐的载体,是历代工匠精心制作的民族乐器,传递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声音和灵魂。

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和传承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洞箫在制作工艺方面,必须严格遵循传统理念。“一把洞箫,不仅要有文化底蕴,而且还要具有艺术美感。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还要能够展现时代风采、寄托美好蕴意等。”张后现说。

箫的声音很纯朴,其音色本质就是大自然的风声。吹奏时,空气与洞箫的吹口摩擦,使箫音带上一种原始的沧桑韵味,能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张后现想让每一根竹子都能够发挥其最大性能,发出最美的音色。

一支好箫,最让人沉迷的地方就是那悠长婉转的音色,让人一听就醉,无限回味。

张后现认为,制作乐器必须先了解乐器的美学,洞箫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敦厚、朴实和圆润的特点。箫的制作过程,也是对各种文化的学习和体会的过程。对于他来说,他做箫,并不一定是用来售卖,更多是为了去研究如何做出最美的箫音并与人分享。

现场,张后现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一缕梅花魂,傲然天地间,箫声的秀雅、清幽,与梅花的品性不谋而合。洞箫与梅花,仿若天作之合。

“世界上,没有相同故事的两根竹子,要善待它们,顺应它们的天性,尊重它们的秉性,将它们当成是天造地设的艺术品。表面上有缺憾的竹子,更需要精心思考、用心构思,善于创造发现,经过精心细致的打磨之后,才能做出别具匠的洞箫。”张后现从二十多年的经验中得出这样地体会。

传承 奏丝竹清雅

箫由具有君子之称的竹子制作而成,张后现说箫亦是如此,修身养性,习笛恰如做人。

张后现不仅是一名的洞箫制作者,同时也是一位的洞箫演奏者。这令他对洞箫的理解超出普通的匠人水准。在不断改良、不断提高中,他的洞箫制作技艺日渐纯熟。

一根根普通竹管,经他巧手雕琢之后,吹奏出民乐的别有风味。

在吹箫和做箫的过程中,张后现结识了一群喜欢吹箫的朋友,在佛堂开店的孟新春就是其中的一个。一有空闲,两人就会相约至广场或老街一起吹箫。

箫是一种静心的修行,听箫是一种舒心的享受。美好的心灵在箫声里得到平静与悠然、灵动与美妙。

张后现还会指导吹箫技法,令箫友受益匪浅。“我喜欢这些乐器。小张就是我的老师,认识之后,他会很耐心地教我,让我的生活多了一种乐趣。”孟新春告诉记者,箫适合在安静的地方,约上三两好友一起演奏,箫声可以让人忘记一天的疲惫。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让他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竹子,作为载体,在传承和保存咱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张后现说,他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打磨这一根根竹子,在聆听历史遗韵的同时,吹奏新时代之音。“义乌人很好客,我作为一名新义乌人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

记者手记:

张后现幼年时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自己的爱好,从未停下过追求的脚步。时至今日,20多年来,一有空闲,他就与竹为伴,日日钻研,从无懈怠。

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张后现不善言辞,不事雕琢,也从不宣扬自己的技艺。他制作的洞箫并没有以独特的外表取胜,而是使用者方能体察它的精妙之处。他喜爱洞箫,以箫会友,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人。如今他的朋友越来越多,大家常常相聚,一起吹响古老乐器,畅谈人生。

在社会飞速变化和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像张后现一样有一颗沉静执着的坚守之心的民间手艺人,让传统文化再现华彩流光。

2021-11-26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78416.html 1 3 张后现:欲用一辈子打磨一根竹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