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丽珍 文/摄
把宣纸紧敷在凸凹不平在雕版上,用水喷湿,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凹槽,待纸张稍干之时均匀上墨,然后轻轻揭下……即成一张充满古朴气息的拓片。古老的雕版拓印艺术,在七墨美术馆馆长朱锐冰轻柔的动作中显现出来。
“拓印技艺是在南朝出现一种印刷技术,为唐朝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雕版拓印经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历代的发展,延续至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11月16日,在采访中朱锐冰介绍道,今年雕版拓印技艺入选第八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拓的记忆
拓印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也称“传拓”“捶拓”,是一种使用薄纸和墨汁印制文字、图案的技能。
据介绍,义乌雕版拓印其工序可为选稿、选材加工、上板、雕版、拓印、装帧。选稿是选择古代的石碑、牌匾、陶器文饰、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画像石等,把上面的文字、图案印在纸上作为木板雕刻的样稿,或由工匠师傅设计吉语祥图作为样稿,再进行雕刻。将雕刻完成的作品进行传拓,一般是将宣纸敷在被拓物上,用毛刷蘸水在宣纸上轻刷或喷湿,宣纸便紧紧覆盖在作品上,然后用毛刷轻轻捶打,宣纸上就会出现清晰的线条轮廓,使纸入字口。当宣纸七成干,用拓包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拓,使墨均匀地涂布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
“简单来说,完成一件雕版拓印技艺作品的主要基本步骤:准备好被拓物、上纸、摁纸与封边、定型、上墨、揭取六部曲。”朱馆长表示,拓印时先把薄纸紧敷在凸凹不平的文字或图案上,用水喷湿,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凹槽,纸张稍干之时均匀上墨。纸揭下来即成一张黑白分明的拓片,拓片装订成册即为拓本。“拓印技艺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上墨。目前较常用的方法,用拓包蘸墨有序扑打上墨,多用于凸凹不平的器物。”
拓印有多种形式。墨拓和朱拓之分在于使用颜料分别为墨和朱砂。平面拓和全形拓之分在于拓印后的器形特征,前者器物纹饰在一个平面,后者能够表现器物立体形制和纹饰。蝉翼拓和乌金拓之分来源于墨色浓淡、纸张厚薄的不同效果。
现场朱馆长展示了拓印技术,由于拓印是从原物上直接复印的,拓片上的文字、图案的大小、形状与原物相同。“在照相术没有出现之前,拓印技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所拓对象的原貌和细节,再加上重复拓印又可以获得多张同样的拓片,其作用堪比印刷术。”朱锐冰说。
珍贵的传承
从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印刷的出现,传统拓印技艺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脉络中影响深远。
岁月流转,相机、扫描仪、打印机等便利化机器的出现,让这项传统手工艺受到了极大冲击,曾一度被无数文人雅客奉为瑰宝的技艺盛况不复。然而,总有人在坚守。他们以水墨浸润古今,用丰富的历史的画像,重展古老文明风貌,守护先人的心血结晶。
“由于受保护条件的限制以及大自然中有害因素的侵蚀,很多珍贵的雕版木刻艺术品日渐稀少。”朱锐冰说,雕版工艺很慢,耗费周期长。而正是因为它的纯手工与不可复制的特性,发行稀少,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些年他收藏了许多雕版。
著名学者容庚教授曾说:国宝青铜器 “虽可以传久,但不能流远”,故而产生的传拓技术(即把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用墨拓在纸上,是保存文物资料的重要方法),此技术真正实现了既可“传久”,又可“流远”。
采访当天,慕名前来七墨美术馆参观年轻人不少,问起今天来馆的初衷,众口一词——就是兴趣。
“第一次体验拓印,感觉很奇妙,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小伙王杰体验传统拓印技艺后,点赞传统文化。
朱锐冰表示,如今,雕版拓印技艺承载的功能不再只是信息传播,更多的是文化传承。文化的沉淀、大师的心血,加上岁月赋予的特殊韵味,成就了义乌雕版拓印技艺的魅力。
悠长的墨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拓印画的国家。雕版拓印名作《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是五代时期反映义乌名人傅大士的雕刻本。首纸内容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次纸始,先为“发愿文”,后为正文。画面结构严谨,繁而不乱,繁复富丽,清晰明朗,刀法纯熟,刻线圆润工细,拓印技艺精湛娴熟,表现力强,形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效果。
据《中国出版史料》记载:“义乌县又是婺州雕刻印业的重点,苏溪蒋宅崇知斋和青口吴宅桂堂都有产品问世。”蒋宅祟知斋所刻郑玄注《礼记》5卷,现藏北京图书馆;吴宅桂堂所刻《三苏先生文粹》有两个版本,分别藏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我的家族从小爷爷那一辈开始就从事雕版技术,目前我的叔叔、堂哥仍从事着这相关的一行。”朱锐冰回忆道,在记忆中雕版的木头大都为梨木,因为怕潮怕虫,以前就要集中熏蒸。
义乌雕版拓印技艺精湛娴熟、历史悠久。据叶德辉《书林清话》录载:金华义乌的坊刻业肇始于唐代;鼎盛于南宋;在明清时期地位虽然不及南宋,但仍有长足的发展。明清两代,义乌县官纂修县志时,都设“艺文”卷,选录先贤部分诗文。明代义乌知县熊人霖曾雕印《骆宾王文集》和《宗泽全集》。清代府衙专刻了《黄溍文集》《黄晋卿集》《黄文献公集》《王忠文公集》及《金华文统》等。
时间追溯到1913年6月,义乌创设贫民习艺所,设摇纱、织布以及木工、石印、漆工、藤工等工种。本县(义乌市)第一张报纸——《稠州周报》,便是习艺所承印的。
雕版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精华,其画面反映的不同题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朱馆长介绍,义乌雕版拓印技艺主要分布在稠城、后宅、佛堂、青口吴宅、苏溪蒋宅、稠江等地区。
记者手记:
历史的发展中,旧的技艺总是要被新的技术所覆盖,雕版拓印技艺承载的记忆和传播的功能一定也会被现在的高科技所取代,但我们不必伤感,如今这个越来越机械化的时代,很多人像朱锐冰一样,正逐渐想念甚或回头寻找丢失的简单。我们偶尔可以不坐汽车踏起自行车,放下电脑拿起纸笔,离开城市走进田园……相信雕版拓印的“书香气”和我们的传统经典,一定能找到一个继续存在的地方。
如今,义乌雕版拓印技艺入选第八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技艺人用中国最传统的书写工具——宣纸和墨,记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与艺术。古老的拓印技艺流传不息,拓片及拓本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重视和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