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人文

传统围裙:系在腰间的“风景”

编织围裙花边

嫁妆格子围裙

黑白方格裙

普通裙

围裙染色

染色后晾干

▢ 全媒体记者 卢丽珍 文/摄

传统围裙曾经是老一辈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它以耐用、不褪色、透气吸汗等特性深受人们喜爱。婚嫁时围裙“压箱底”,有着新娘到夫家之后能勤俭持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美好寓意。

随着纺织业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传统围裙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成为尘封的记忆。为保护和传承传统围裙制作技艺,今年,传统围裙制作技艺入选义乌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解传统围裙的发展现状,11月10日,记者走进佛堂老街手艺人叶巧仙的布店,探寻传统围裙的传承与发展创新环境。

家传技艺不能丢

1962年,叶巧仙出生在佛堂镇上叶村的一户普通人家,外婆和母亲都是织布能手。“小时候,我总是围绕在外婆和母亲身边,看她们织布,制作围裙。”叶巧仙说,这是挥之不去的温暖记忆。自小的耳濡目染,让叶巧仙也迷上了这门手艺,12岁便开始学习编织围裙,掌握了从纺织棉布、结花边到染色的整套传统围裙制作工艺。

据介绍,围裙起源于唐宋时期,古时围裙主要用来外出遮风挡雨,干活防污挡尘,式样五花八门。随着时代的变迁,到明清时期,围裙走入寻常百姓家,老百姓制作围裙的工艺也慢慢兴起,并走向高潮。两开裙、抱裙、挂裙等式样应有尽有,应用十分广泛。

对老辈人来说,一块小小的围裙或许就是乡愁,不奢华,不浮躁。迎着阳光,妈妈穿着围裙叫孩子们起床,一块蓝印花布围裙便见证了一家人的琐碎生活。“别看现在不时兴,这些围裙可是以前女儿出嫁‘压箱底’的必备嫁妆。”叶巧仙边说边拿出一件围裙向记者展示,“这条白色的围裙马上就要做好了,现在年纪大了,制作一条围裙至少要一个星期左右。”

于叶巧仙而言,制作围裙的手艺是传家宝,千万丢不得。有一年,她出门旅游,看到少数民族的妇女正在用传统腰机织布。熟悉的场景立刻唤醒了儿时的记忆,也让她从中看到了商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返璞归真的消费潮流也逐渐兴起,还能带动祖传手艺的复兴。”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坚守,各种传统技艺才得以传承至今,让现代人可以感受古代文明的丰富和温暖。

悉心钻研数十载

人来人往的佛堂老街上,叶巧仙的布店小小一间,并不起眼。一进门,用土布制成的围裙随即映入眼帘,有原色坯布下缀流苏式样的围裙,有绣花蓝布围裙……这些围裙色调清新明快,样式朴素大方,图案淳朴典雅,即便是挂在墙上做装饰,也是一道风景。

“我在老街做了30年的传统围裙生意,可以说钻研围裙数十载,对围裙产生了不同感想。”叶巧仙告诉记者,传统的围裙制作技艺本身首先考虑的是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根植于民间。“我收藏了许多条围裙,每条围裙都是用纯植物靛青染料浸染的。”

制作传统围裙要挑选上等棉花,手工纺成棉纱;然后将棉纱用米汤水浸泡2—5个小时后晒干;每一根棉纱线上都要用黄蜡反复拉擦后,再手工编排制作,编织成裙面;然后结围裙花边;再进行染色晾干;上裙腰、定型至成品。“一条围裙的制作,难在结围裙花边。结花做工精细,主要有花篮结、芝麻结、方格结、波浪结、石榴结、核桃结、竹节结等吉祥花结图案。”叶巧仙说,每道手工制作工艺必须环环相扣,制作人须心灵手巧、技艺娴熟。

“墙上这条与围裙的区别在于,名字不同,意义也不同。”叶巧仙指着一条蓝白红的棉布说,它称为抱裙,早年间嫁女儿都会买两条,寓意来年就可以抱孩子。

据记载,传统围裙应用广泛,老百姓居家生活、田间地头都离不开它,因而讲究实用、耐用、美观,它是传统纺、织、结、染技艺文化的多样融合。

留住非遗之美

叶巧仙认为保护传承这门技艺刻不容缓。如今,她也看到了希望,传统围裙制作技艺入选义乌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非遗不仅要留住原汁原味,更要留住文化之根、文化之魂、文化之脉,而不能只留下一具文化外壳。同时,非遗传承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文化产品只有在接受、欣赏、使用、分享中才能重获生命,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非遗要和时代需要结合起来,和大众审美结合起来,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老树”发“新芽”。

“任何一门手艺慢慢学着就发现,好像也没有什么难到让人放弃的地步,就觉得很好玩、很有趣,围裙制作也是如此。当你静下心来是一种很愉悦的享受。”叶巧仙说,她收了一名徒弟,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围裙制作技艺。

万木葱茏,向新而生。如今,令叶巧仙欣喜的是,一些用土布制作的传统围裙、床品等开始受一些讲究环保的消费者青睐。不久前,一位远在四川的客商特意赶来订购了一批土布。“希望有更多人欣赏这门手艺,并参与其中,将它传承下去。”而她自己,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将这家店开下去,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手艺之美。

记者手记

“非遗”的本质并不是“高大上”,而是源于最琐碎而鲜活的生活,是人民在千百年的劳动、发展过程中创造、传承并享用的宝贵财富,文明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

传统围裙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附着在精致的艺术品上,更渗透在义乌人朝升夕落的“日子”里,浓缩在“衣食住行”的点滴中。

传统围裙制作工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一笔不可估算的财富,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老祖宗”。“不让非遗成真遗。”叶巧仙感言,非遗守护路需要更多的人加入。

2021-11-14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74741.html 1 3 传统围裙:系在腰间的“风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