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文

传统土布纺织技艺:玩出“非遗”新花样

各色土布

杨姐现场纺织土布

土布旗袍

土布包包

▢ 全媒体记者 卢丽珍 文/图

在农村,土布并不起眼,过去常常只能压在老太太的箱子底下。如今,你能想象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画上等号吗?

佛堂老街有一位杨姐,凭着自己一双灵巧的手,用土布制作旗袍、香囊、挎包、布鞋、枕头、手机挂件、遮阳帽等物件,让土布焕发新的活力。

收藏款式上千件

农村土布深受老一代人的青睐。今年59岁的杨姐生长在农村,幼时便看着外祖母和母亲的纺纱织布,对织机有着特殊而深沉的感情。为补贴家用,作为家中长姐的杨姐十几岁便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制作土布的全套流程工艺。

“我每天都习惯坐在织机前织一会儿布,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织机前,只见她脚一踩,手往前一推,一个小舟样的梭子在经线中流畅地来回穿梭。一来一回间,布匹在慢慢延长……“传统土布制作技艺极为复杂,从采棉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线、落线、经线、刷线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

棉纱制织成土布,不正是农村乡土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吗?

据万历、康熙《义乌县志》记载,丝布、棉布、麻布、绢、绸、枲、帨等生产在当时已初具规模。1912年,县政府在稠城创办的“贫民习艺所”均为手摇脚踏;1916年,赤岸朱光有等人合资在倍磊街创办朱义兴丝线店;1929年,县城中有大纶、物华、蓉记、通成,佛堂有华聚、江湾有振华等厂家;1940年,朱开泉、鲍济治等人在佛堂创办东南绸厂,为义乌最大的纺织厂,年产千匹,营销本县及兰溪、湖南等地。

义乌传统纺织业的发展壮大,带动民间纺织产业链的形成,涌现出许多民间织布的手艺人,其中义南的王宅、佛堂、舟墟、隔湖比较集中,至今尚有不少农户还保存着传统木结构纺车、织布机等用具。义乌传统土布纺织集绞棉、纺纱、织布、染色、裁剪等工艺为一体。织土布分为平板织、色织(提花)两类。

杨姐热爱农村文化,也喜欢收藏。在下乡串户时,杨姐搜集、收藏了不少农村土布。农妇愿意转让的,她就收下来;对于一些舍不得卖的,她就与人商量,让她拍张照片存个样子。这些年,杨姐搜集了踏花布、芦花布、格子布、扛纱芦席布等各种款式的土布达上千件,也成了农村土布的收藏达人。

土布玩出“新”花样

“咯吱吱、咯吱吱……”一阵阵织布声,经纬交织梭来梭往,五彩斑斓的丝线和色彩艳丽的粗布映出杨姐笑意盈盈的脸。

宋人艾可叔有诗云:“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描绘的就是江南一带百姓种植棉花、弹花纺纱织布的劳动生活场景。

现在,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穿着土布衣裳,纺纱织布也完全退出了妇女的日常生产生活。采访当天记者有幸在杨姐的“吉颜绸庄”见到用土布做成了各种生活用品,如服饰、背包、时尚挂件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特别是用传统的材质制作现代服饰,让人眼前一亮。驻足观赏,顿觉韵味无穷。一件件土布纯棉旗袍,就像是一件件的艺术品。

开发土布文化,需要开拓创新。经过多年的摸索,杨姐的手上功夫越来越熟练。杨姐编织的土布花色繁多秀美,质地精密细腻,深受顾客喜爱。经常有姑娘上门前来取经学习,朴实厚道的杨姐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地为其指点纺织诀窍。渐渐地,杨姐和传统土布纺织便成了“网红”,常常会有全国各地的顾客慕名而来。2020年,一对住在义乌的新疆母女来佛堂老街游玩,向来对传统手工感兴趣两人一下便被杨姐的手艺所“惊艳”,且深深着迷。“女孩隔三岔五都要过来,在这里待上一天也不走!”杨姐回忆起这些“小粉丝”便乐得合不拢嘴。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做一个手工手机包我得花费一天时间。”杨姐感叹,城市面貌越来越新,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慢工”和“细活”愈发宝贵。“老手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审美感和使用感是现代工艺无法比的。”记者摩挲着土布,质感让人觉得粗糙又温馨。

土布文化焕发活力

杨姐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土布文化传承下去。

2013年,一直从商的杨姐夫妇听闻佛堂老街开发,便立刻决定“捡起”老手艺。“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佛堂人,在有感情的土地上做感兴趣的事,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于是,“吉颜绸庄”便落地义乌,扎根佛堂老街,从此“向阳而生”、焕发新彩。“希望自己能为传承保护传统土布文化、挽救这门濒临灭绝的传统手工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更多人能爱上土布、重视土布、保护土布。”杨姐说。

据老一辈人说,土布所织产品,吸汗透气,不起皱、不卷边、不起球,不掉色、无过敏、无静电,这也许就手工制作的魅力吧。

土布手工制作的匠心精神,表达着义乌人民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因为时间的参与,那些包含着温度的土布作品,充满了魅力。

“让这个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杨姐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加入“非遗”传承中,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的活力。

如今,传统土布纺织技艺已成为第八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姐始终坚守在织布机前,传承着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义乌传统土布纺织也在不断尝试探索,推陈出新,给义乌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并将传统工艺不断发扬光大。

记者手记〉〉〉

“压箱土布”是昔日农民女儿的嫁妆,正如一首诗中描述的,“经经纬纬你是那样纤细,匹匹段段你是那样亮丽,奶奶在纺车上转出了你,妈妈在布机上织出了你,姑娘的嫁妆少不了你,日常穿戴离不开你,想起家乡就想起你……”土布牵出的是对母亲的感恩情,对家乡的思念情,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恋旧情。

如今这项民间习俗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文化遗产,意义已远远超过实用性。

杨姐为义乌传统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的努力是令人钦佩的。相信在未来,义乌传统土布纺织作为义乌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会代代相传,也将成为乡村传统文化中的奇葩,绽放出新的异彩。

2021-11-12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74669.html 1 3 传统土布纺织技艺:玩出“非遗”新花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