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当我们沉浸于迷人的秋景时,有这样一群人——身处黑暗,看不到四季的变化,却依然深爱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我们身边,流传着许多关于盲人的“神话”,比如他们能用耳朵听出对方是站着还是坐着,比如他们的其他感官的灵敏度异于常人……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群体发现,他们虽然经历着难以想象的不便和磨难,但他们期望自己成为一个自尊自立的人。为此,他们一直在努力找寻和捕捉“光”,照亮失明的黑暗。
“我们不愿意被另眼相看”
几十年来,王行(化名)穿梭于家和工作单位之间的4公里路途上。先天失明的他,借助站台好心人的提醒登上正确的公交车次。到站下车后,通过手杖和对周遭环境的熟悉磕磕绊绊地走到工作单位。
在王行看来,相较于眼睛识路,他的做法既不高效,也不神奇。“我们常常会遇到健全人意想不到的尴尬。比如,我学的是盲文,不会写字,需要签字时很为难。现在很多地方用触摸屏,我也没法操作。还有,路口看不到红绿灯而不敢过马路,盲道被占用时就不知道怎么走,等等。”王行说,他们没有那些传得神乎其神的“特异功能”,很多时候需要别人搭把手,行个方便。
快到花甲之年的王行,经营一家推拿馆维持一家的生计。业余时间,他喜欢打开收音机听一听新闻,坐公交车在义乌转一转。他说,现在残疾人证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备,政府补贴和关爱越来越好,这让他感到幸福,同时他也依然感念于十字路口的搀扶、公交车上的让座。
“社会上对我们这个群体还有一些误解。当然残疾是一种遗憾,但也赋予我们机会感受亲情的包容、爱情的甜美、友情的珍贵。”王行说,“所以,请不要对我们另眼相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闯闯”
燕琴(化名)是一位爱笑的盲人女孩,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用两手的食指配合摸读盲文书籍,查阅盲人按摩相关知识。
打开一本本盲文图书,燕琴指尖轻轻地触摸那六个变化不定的凸点,作为盲人专用的文字,盲文像一束希望之光照进了燕琴的生活,盲文图书这条通往知识世界的特殊桥梁,让燕琴掌握了新的技能。
今年28岁的燕琴,在19岁那年突然失去了光明,至今没有明确的医疗诊断,据母亲说可能是幼时那年的一次低烧为视力损伤埋下了隐患。“那时,我很绝望,曾经色彩斑斓的世界突然变成了漆黑一片,仅剩的一点光感让我只能辨别白天和黑夜,我想过轻生、放弃。”如今,燕琴可以笑着回忆青春期的痛苦经历。她说,曾经的她很内向,也不爱表达自己,看病住院的日子里,同病房的老人家总是唉声叹气,善良的她就开导这些病友,与他们聊天、讲故事,慢慢地她主动向别人敞开了自己的心扉,温暖了他们,也治愈了自己。
两年多的治疗无果,燕琴开始去盲校学习,从头开始学习盲文、钻研盲人按摩手艺。“现在很多盲人朋友在为公众号做配音,我也在家练习,尝试做配音,多一份收入。”燕琴还说,现在的手机有读屏软件,和朋友沟通也很方便。
从逐渐失去视力至今,燕琴已经在黑暗中行走了近10年。工作、出行、网购,失去光明的这些年里,燕琴一直在摸索着、探寻着打破固有的盲人圈子,她爱点奶茶、习惯网上购物、乐于接触新科技,比起被精心照顾和过滤后的盲人世界,她更渴望科技的发展能让她平等、有尊严地融入健全人的生活。
最近,燕琴通过网络接触到一个“盲人出行计划”,为盲人提供使用盲杖教学和一些出行“攻略”,从而提高独立出行能力,她说:“能独立出行,是我出去工作计划的第一步,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闯闯。”
咨询师观点
用“心光”把人生照亮
“盲人由于视力低下甚至完全失明,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带来许多困难,容易产生自卑、孤独感、焦虑抑郁、怨恨、脾气暴躁、敏感多疑、依赖家人、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市中心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方向明表示,盲人眼前的黑暗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些特殊性,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也是黑暗的。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既需要社会的合理关爱,又需要盲人自身正视现实,积极调整。
那么,视障人士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方向明建议:
正确对待失明问题,积极乐观地生活。
认知决定情绪。要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可能生病,无非是什么时候生病,生什么病,严重不严重的问题。因此,盲人朋友失明了,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生理变化,这样就会减少烦恼、不愉快等不良情绪。要明白,残疾可以是一堵墙,也可以是一座桥。失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整日郁郁寡欢无所事事消耗自己的生命。失明后,人的触觉、听觉等其他感觉器官会一定程度上弥补视觉缺陷而更具有优势,更何况我们还有健全的四肢。因此,世界上也诞生了许多失明的音乐家、情报专家、匠人大师等等。
积极参加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是社会的人,是群体动物。每个人都需要社会交往,通过社会交往获取各种信息来开阔视野;通过社会交往来加深亲情,结交朋友并获得一定的心理支持;通过社会交往使自己心情开朗,保持心理健康;通过社会交往使自己融入社会大家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交活动,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无私奉献、乐于帮助我们的人,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并不孤单。
要保持自尊、自信。
盲人朋友要正确对待自己,要自尊,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要自暴自弃。要知道,残疾只是人生磨难的一种,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你在任何方面比健全人低一头。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不逃避。常向光明处看,不往黑暗处钻,使自己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烦心事要说出来,学会不良情绪正确宣泄方法。
烦心事就像垃圾,闷在心里会让自己不健康。我们要把这些心理垃圾倒出去,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烦心事跟家人同事或要好的朋友说出来。如没有地方说或不好说,就准备本日记本写出来,或把手机录音功能打开,把它当作最要好朋友边说边录下来。当我们感到烦恼、抑郁、愤怒时,要知道这些情绪都是我们自己的,要接纳它,并通过运动、唱歌打牌等各种娱乐活动,或用力吹气球直到把气球吹破等方式,把各种不良情绪宣泄掉。
有事做,让生活充实起来。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要通过适合自己的各种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增强本领。培养更多有益的兴趣爱好,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根据一技之长,找个工作自谋职业。这样,会让自己觉得“虽然失明,但我是个有用的人”。
新闻链接
与盲人相处切勿存在三种心理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失明带给自己的是生理、心理的双重打击。方向明提醒,健全人在与盲人朋友们相处、沟通时,需要避免以下几种心理:
1.怜悯。对盲人的怜悯之心是理解、关心、帮助他们的基础,但仅有怜悯是不够的。盲人也是与普通人一样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尊,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
2.恐惧。盲人生活的艰难、外貌的异常等会让一些人对盲人心存恐惧。其实盲人和普通人一样,并不可怕;相反,他们作为视力有残疾的人生活在社会里,处处都感到不方便,他们对这个世界也有一种恐惧心理,因此,我们要经常与盲人交流,给予关心关爱,让他们有安全感。
3.迷信。一提起盲人,有些人马上会与“算命”等封建迷信联系起来,觉得盲人神秘莫测,很“灵验”。其实不然,他们只是从不同的来者中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心理推导而已。许多盲人都有正常的工作,不能把盲人与迷信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