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文/摄
中秋、国庆假期还没有开始,很多职场人虽然身体在公司,心却早已飞向“诗和远方”。
微博上曾发起这样的话题——精神层面的假期。对此,网友纷纷表示,属于身体的中秋、国庆假期虽然未至,但是精神层面的假期早已开始。
然而,一旦假期结束,回归工作岗位时,大家的状态就截然不同了——
白领小王总是感觉精神不振,上午昏昏欲睡,下午盯着电脑屏幕看久了就开始头疼,一整天都没胃口;
编辑小张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游移不定,一篇文章刚看了两页,思绪就飘到了远方,“糟糕!马上下班,还有好多稿子没来得及审阅”;
程序员小刘一坐在工位上就感到浑身不自在,遇到bug会一下子火冒三丈,烦躁和恼怒不断交替,成为工作的主旋律;
……
你是否也发现自己在假期前后的第一周总是感到疲倦、昏昏欲睡、胃口欠佳,难以集中精神工作,有不正常肌肉酸痛或心跳太快,并时常感到焦虑、空虚或容易发怒?小心,这些可能是“假期综合征”的症状噢!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在节后调整状态、回归岗位,本期“心灵护航”就来聊一聊——如何应对“假期综合征”?
身在“曹营”心在诗和远方
中秋假期还没到,市民孙女士就已经感觉“不一样”了。她说,自己这两天上班没有一点心思,坐在办公室刷刷抖音和朋友圈,和同事探讨国庆长假旅游攻略,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今年中秋小长假假期为三天,上班八天后又迎国庆黄金周。记者在孙女士抖音“喜欢”列表看到,近期点赞的全是旅行攻略的视频。“中秋计划陪家人去乡下走走,国庆打算穿越青藏线。”孙女士说,暑假因疫情防控,答应孩子的旅行被搁浅,原本想着请假把中秋和国庆一起拼成超长假,但是领导不同意,还因此被领导批评数落了一通。
“现在就是无心工作,天天倒计时。”那几天,消极怠工的孙女士,又上网把国庆自驾游去青海的旅游攻略搜索了一遍,她说,做梦都梦见自己一家人已经在茶卡盐湖感受“天空之境”。
无独有偶,上班族小白(化名)告诉记者,自己前几个月在淘宝定制的汉服也已经寄到了,就等着假期到来,穿上“战衣”去景点拍几组写真。“虽然身在岗位上,讲真,心早就飞向了远方。”小白说,收到汉服的那一刻开始,自己就过起了精神层面的假期。
“一想到假期结束就头疼”
去年的中秋国庆连成了超长假期,但是江涛(化名)和任何一个假期一样,都没有出门旅游,而是实打实的在家里“瘫痪”了八天。
江涛是一名在职研究生,很长一段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都让他处在高压状态之下,所以,假期休息便成了江涛的最佳选择。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妈妈给他烧点吃的,吃完后在家看会材料,这成为江涛假期的常态。
“经过了几天的休息,我发现自己反而患上了更加严重的假期综合征。”江涛说,当他从父母家重新回到自己家的时候,竟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回到工作岗位上,他发现自己完全无法进入状态,除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回不过神儿”,假期综合征还直接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差错上,这令他感到懊恼和沮丧。
和江涛一样,假期结束后,不少市民朋友都表示自己得了“假期综合征”,像是第一天上班就忘记半夜给手机充电、忘记设闹钟、工作效率下降、忘记备忘事情等等,很多人坦言,“一想到假期结束我就头疼”。
孩子也有“假期综合征”
“妈妈,我不想上学,我真想一直放假。”暑假后开学的前几天,萱萱(化名)的儿子瘪着嘴、略带哭腔地说着,收拾书包的手仿佛都在颤抖。
萱萱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刚刚幼升小的儿子好不容易在新环境适应了几个星期,但一想到马上到来的中秋和国庆假期,她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本来就没收完的心又飞了,可咋整?”
不想上学只想玩、上学害怕跟不上,不少孩子在节后返校都会出现烦躁、易怒、焦虑等心理状况。记者采访发现,每逢假期结束,不只是成年人,很多孩子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假期综合征”。
其实,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据研究表明,当节奏、环境骤变时,人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和不适应,孩子返校也如此。
家长不必小题大做,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但与此同时,家长也不能淡漠轻视,不妨主动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情,例如“你最想和老师、小伙伴分享假期中的哪些经历”,激发孩子回校的兴趣。家长多倾听、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一味地灌输大道理,既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又能更有效地教导孩子。
如何快速从休假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
放假一时爽,回归泪两行。长假过后回归工作、学习,如何快速适应?市中心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方向明为您送上一份收心攻略。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假期综合征”。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很多人都会抓紧时间外出旅游、走亲访友、同学聚会、打牌唱歌尽情娱乐等,有的经常玩到深夜,休息时间甚至比上班的时候还少。所以一旦假期结束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就容易生物钟一时调整不回来和不适应,出现睡眠紊乱、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不想工作学习、焦虑不安、容易发脾气等“假期综合征”症状。对大多数人来讲,通过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1-2周后症状会逐步消失,恢复正常,用不着过分担忧。对少数症状明显或长时间无法恢复的,可以到医疗机构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其次,在长假的最后一二天,要及时让自己静下来,恢复到平时生活状态,为节后正常工作学习做准备。争取积极早睡,尽快把生物钟调整过来。如果已经出现了失眠问题,不要饮用浓茶咖啡,少喝酒,不要怕失眠,不要为失眠而烦恼担忧,睡前可听听舒缓的音乐让兴奋的大脑安静下来,可用温水泡泡脚,有睡意再上床。实在睡不着也不要过于焦虑,不管睡得好不好,尽管放松就是了,可以利用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方式放松,有助于睡眠。白天不要过度睡眠,以午睡半小时,不超过1小时为宜。
方向明提醒,假期聚会增多,饮食油腻,甚至暴饮暴食、烟酒无度,容易引起身体机能紊乱,所以假期收尾时饮食结构要清淡为主,减少油腻,多饮水,积极参加有氧活动,让身心一起放松。双节的旅途奔波会让身心处于疲惫状态,可以适当提前回程来调整身体和心理状态。上班的前几天也可以不给自己安排高强度工作,给自己一个缓冲调整的时期,然后循序渐进,恢复以往的工作状态。
他建议,如有焦虑、脾气躁等情绪问题,应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善于表达出来,要把烦心事跟亲朋好友说出来,如不好说或没地方诉说,可以日记形式写出来。要知道,闷在心里会把自己闷坏掉。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运动,唱歌画画下棋等休闲娱乐方式减压,发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紧张抑郁。
相比成人而言,学生群体更易出现“假期综合征”,长假后总有一些家长带孩子来看心理门诊。对此,学生也要提前转变生活习惯,调整作息,规律饮食,准备好上学必需品,家长也要积极做好配合,让学生把“飞出去的心”收回来。对于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老师可以加强课堂互动,多提问,多讨论,提高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重新适应学习节奏。
延伸阅读
什么是“假期综合征”?
“假期综合征”分为“假前综合征”和“节后综合征”。“假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身心倦怠、精神焦虑、生活没有规律等。这主要是因为假期到来前,人的身体和情绪已提前进入休假状态,而意识上又清醒地知道自己仍在学习和工作,这样一来,人的身体状态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导致“假前综合征”的出现。
“节后综合征”,一般在长假后2-3天左右出现这种综合征。它并非疾病,而是指人们在长假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不适反应,比如对生活感到厌倦,出门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发生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厌食、肠道反应,以至焦虑甚至神经衰弱等,当然后面症状出现的较少,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状也是可以这么理解。
假期的状态无疑是放松的、自由的,而上班时的状态则是受限制的、高度集中的。前后对比之悬殊,每个人都深有感触。由于我们以一种“彻底放松”的状态度过了假期,因此,当假期结束,生硬地切换到工作状态时,我们的身心都会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