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可以延续记忆的,食物也是有“文化”的。
每个节日都有一个或几个对应的食物,而直接与中秋节联系紧密的当是月饼了。中秋节之际,每个人都有唤醒记忆的月饼。
月饼或许是季节性最强的节日食品。春节的饺子、正月十五的汤圆、清明节的清明粿、端午节的粽子、腊月初八的腊八粥,等等,这些节日食品在平常日子也常常食用。月饼并不是任何时候想吃都能够吃到的,它每年只有一个多月的生产周期,注定了我们只能享用一个多月的美味。其实,我们也只是中秋佳节之际想起吃这月饼。
在义乌,月饼称为“起酥”或“油酥”。义乌起酥作为传承文化于2018年1月列入了金华市非遗项目名录。
相比于今天众多外观华丽的新型月饼,昔日或正统的“义亭起酥”,一张张油纸包裹的,极尽精简,每筒不多不少只有十个,却是大多数如今义乌人童年里最甜蜜的记忆。忆当年,临近中秋,花五分钱买个义亭起酥吃吃,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一种享受。又今日品尝到的味道,味蕾深处多年前记忆瞬间唤醒,味道还是那个几十年前的味道。
是的,吃东西是有记忆的,是有情怀的。这是场景的记忆,这是岁月的情怀。很多时候,我们拿起的不只是这起酥或月饼,更多还是中秋月圆儿时的回忆、成长的经历和那家人团圆的亲情。“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吃这小小的月饼就像吃着月亮一样,中间有酥酥甜甜的味道。安安静静的品尝,因为太过想念故乡,流下的眼泪都把手巾弄湿了。
每年农历七月初至八月十五,是月饼制作最繁忙的日子,此季义亭的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浓浓的“起酥”香气。和面、起酥、包馅、盖红章、烘烤……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一层层箩筐上,刚出炉的“起酥”整齐排列,烤好的月饼外面饼皮金灿灿,完整丰满,边角分明,不露馅,没有黑泡和焦斑,吃到嘴里皮层酥松,馅料甜而不腻,口感松酥。义亭月饼讲究的是松、酥、香,依赖手工制作,经过选料、初加工、擦馅、制皮、制酥、包酥、包馅、成型、盖章、烘烤、包装等11道工序制作环节,一环紧扣一环。
义亭起酥属于传统苏式月饼,这是正宗的旧时的味道,对于现在的许多人来说,可能过于甜腻了。食因时变,如今起酥的馅料也日益丰富。有专门为糖尿病患者研制的木糖醇口味的起酥,以及针对爱美女性的玫瑰起酥等多个新品种,产生了蛋黄紫薯、蛋黄板栗、蛋黄榴梿等网红口味,出现红心白边、休闲月饼、文化月饼、五谷杂粮月饼等现代式样。不过,核桃、豆沙、白糖、百果馅这“四大天王”起酥,依然是最经典的老义乌口味,是义乌人最爱的起酥口味。
口味是儿时开始记忆的,伴随一生难以改变。形似圆月、金黄油润、红印加盖、皮薄酥脆……义亭起酥是义乌人中秋节的味道、中秋节的记忆。这味道是最难忘怀的味道,这记忆是承载了一代代义乌人的乡土记忆。很多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起酥情结”,仿佛只有吃过义亭的起酥才是真正过了中秋。中秋夜,老一辈的义乌人还有祭月的民俗。满月下,家人团聚,大人会给每个孩子递上月饼,咬一口,酥香如嚼月唇齿留香。
其实,义亭起酥是一块有故事的月饼。
原来,这个义乌起酥非遗是起酥文化非遗,即传说故事或民俗,列在民俗项,不是传统制作技艺项目。这个“起”字有故事。
仔细看看,义亭起酥下有块纸,有人认为是起隔离作用的。其实不仅仅如此,关于这张薄薄的小纸片,却也有浓浓的神奇故事。这“纸”就是作为非遗的义乌起酥文化。
据非遗推广介绍: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事实上,关于那张纸,制作月饼的老师傅说,起酥捏馅处会在背面留一个孔,用于释放月饼里的水分,贴上这张纸就可以防止馅料从孔中流出来了,如果是机器加工的月饼就没有纸片。食用时把小方纸揭下“启封”,故把月饼称之为起酥、启酥或启苏。起、启,开启、启用,而不是什么“起事”“起义”的意思。
“起事”的传说,在南北方有多个版本,莫言一是。好在如今已没有了刀光剑影,更多却是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恰中秋又及、正桂花香飘,还是让我们举酒杯邀明月、吃月饼共欢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