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经验看,万亿交易量对A股像是一条分界线,连续多日超过万亿,很大可能会出现牛市行情。
但这次尚无牛市迹象,主要股指并未出现显著上行。
对此,经济学界也有不少争议。比如,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认为,连续多日交易量破万亿元非常罕见,可能意味着一个情绪的量变,逐渐累积,会演化成为一个质变的释放,短期内可能会看到市场创出4000点新高。
而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则在这时提示风险。他表示,2015年连续万亿成交的历史纪录为43天,但随之而来的调整很多人可能都已经忘记了。他还发出提醒,如今在比较接近万亿成交的历史纪录时,投资者要做好风险管理。
杨文斌教授认为,基于几股力量带来A股交易量的增加,未来万亿交易量将会逐渐变成常态,当然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认为万亿交易量在A股历史上并不多见,也确实存在“万亿交易量代表牛市开始”的情况。但当前的万亿市值不能与过去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
股市容量不同,机构和散户的数量以及资金也不是一个级别,北上资金也增加了,因此今天的交易规模与过去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不管是沪深300、中证500,还是中证1000、国证2000等指数,都远远低于2015年时的估值水平。
过去几年对白马股的拥抱,一定程度上透支了白马股上涨的潜力,许多白马股的估值已经达到历史上70%—90%的水平。所以今年以来沪深300指数表现不佳。涨多了会回调,这是资本市场必然的规律。
而今年以来,中证500、中证1000以及国证2000等指数都有比较大的涨幅。但这并不完全是估值的修复,部分中小盘优质资产的盈利能力有大的提升,甚至盈利增长的增幅大于估值增长的增幅。从这个角度,我对中小盘的前景比较乐观,起码是未来一段时间比较乐观。因为它的上涨并非由情绪驱动,而是盈利驱动。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分析认为,2021年A股资金面相对平稳,增量资金有限。最大项是新增个人投资,约有1.06万亿,但增速边际放缓。国内机构资金相对谨慎,公募基金新增2352亿,保险净流出1832亿,社保资金增加214亿,合计新增734亿。加杠杆空间也不算太大,预计新增595亿。北向资金巨量进出,预计年内净流入624亿。
也就是说,年内合计增量资金仅为1.26万亿,而两市成交额连续38个交易日突破万亿,有限的增量资金相对于持续放大的成交额只是杯水车薪。
可以预见,年内流动性维持紧平衡,A股增量资金增速放缓,缺乏重新走牛的基础。存量资金博弈加剧,特别是随着美联储年底Taper临近,市场波动会加剧,仅有结构性机会,操作难度加大。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