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10日收盘,A股成交量连续38日破万亿。这让人想起2015年的大牛市,当年的万亿持续天数是43天。
万亿交易量谜底之一:
神秘的量化交易
首先被盯上的是“量化交易”。
近日,一则“量化交易贡献A股一半交易量”的消息引爆了投资圈。华西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认为,万亿交易量主要来自三个渠道:1. 北上资金,约占20%;2. 场内机构资金调仓,约占30%;3. 量化交易,约占50%。
这则分析让“量化交易”火出了圈。
所谓“量化交易”,可以简单理解为是计算机在操作市场,先把对股价有影响的各种因素都设置好特定的权重系数,然后让先进的数学模型替代人为的主观操作,可以减少投资者情绪波动的影响。
机器无情人有情。以A股一天1.4万亿交易额为例,若有50%的量化交易,意味着其中7000亿是量化“水军”在刷数据。
不过,50%的数据很快就被否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量化交易的比例在20%左右。
据中信证券调研,目前量化策略在A股成交占比中,一般稳定在10%—15%,且近期并未出现明显的放大。
关于量化交易,财经教授杨文斌称:在海外,量化策略是稳定股票市场的力量,能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帮助市场提升发现价格的能力。而在国内,因为期货市场的交易量有一定限制。量化策略会用到指数期货对冲,期货市场交易量受到限制,也限制了量化策略的大幅增加。
也正因为如此,国内的量化交易还披着一件神秘的外套,被称作“AI收割机”。不少人担心,人在股市中的主观投资会被机器所收割。
对此,经济学博士、“财经马红漫”创始人马红漫解答了很多投资者的疑惑。他认为,量化交易确实有优势,比如计算机操作比人快得多,而且计算机执行纪律非常坚决,确定交易策略之后,到了时间点立马会出手,而我们人永远存在贪婪和恐惧。
但他认为,量化背后依然是人的决策,比如我定一个大策略,就买小市值,根据这个策略来确定一个可执行的程序。策略本身有不灵或失效的状况,所以不必过度神话量化交易。
“量化交易擅长的是做交易,而人的优势在于选股。说到底,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是不被量化交易所抛弃、不被量化交易所割韭菜的最简单的方法。”
万亿交易量谜底之二:
房地产资金和理财资金流向股市
第二个被大家盯上的,是房地产资金。
今年以来,楼市调控层层加码,招招见血。比如,严厉打击学区房炒作,严禁违规经营贷流入楼市,“银根”被收紧,多地二手房贷款暂停接单,还有多个城市出台了二手房指导价,直接导致二手房成交量大跌。
一系列的措施,确实让楼市渐渐降温。炒房者的投资热情下降,开发商也开始谨慎拿地了。
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房地产融资呈现连续下降,比如,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房地产信托规模自2019年6月以来持续下降,房地产信托余额同比下降约15%。
除了房地产资金,流向股市的还有来自理财市场的资金。
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新规严格要求新增的理财市场产品要用净值化计价,这一变化正在彻底打破人们对银行理财的刚兑预期,也导致部分理财资金转移到股市。
对于这两块增量资金,马红漫老师认为,房地产资金进入到资本市场的概率比较大,因为银行理财资金基本上是风险厌恶型的,从资金属性上来讲不匹配。
同时,他还表达了另一个观点,微观的媒体层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股市增量的这部分资金特点是,它们暂时把股市当成避风港或中转地,并没有想要长期在股票市场当中进行投资。也就是说,未来房地产市场如果能走好,它们可能还会再杀一个回马枪。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市场虽然放量,但是不涨。它们进入到股市,但并不是进攻型的选手,更多地进入到一些低估值的品种。”
万亿交易量谜底之三:
机构和散户的频繁调仓
除了房地产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第三个关注点是板块风格快速轮动背后,机构和散户的频繁调仓。
据中信证券的调研显示,中小型私募机构和游资过去两周频繁减仓加仓,样本私募的仓位曾在两周前快速减仓至75%附近,最近一周又恢复至80%以上,仓位快速波动,全市场同类型资金撬动的资金量估计在2000亿上下。
马红漫也有相同观点,他指出,市场当中大的资金层面,确实已经开始出现高低估值的转换,这是资金流上的表现。
而资金转换主要跟宏观经济数据有关。7、8月宏观经济趋缓,是一个确定性的事情。9月,各大机构都在做对8月经济数据的预测,总体来讲,8月数据趋缓的状况比7月还要严峻。“当宏观数据发生明显变化时,意味着投资风格转化的概率进一步加大,所以会带来交易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