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名家

◆史海钩沉

柴门望道

王贤根

逶迤连绵的伏龙山脉,横亘在浙江中部。山脉中有条蜿蜒的古道。岭口古道旁有口塘,一面流向义乌,一面流向浦江,名分水塘,旁依的小山村,就叫分水塘村。

地处偏远的山村,静谧,安详。1920年初春的一日,有位身穿长衫的年轻人,提只箱子从这条古道上回到村子。他仿佛负有某种使命,到家就与母亲打扫整理柴房,用两条长板凳架起门板,将从杭州带回的书籍、资料庄重地放置在上面,然后备了笔墨砚台、煤油灯。他夜晚在门板上铺就被褥睡觉,白天以门板为桌,翻阅书籍,进入书写的境界。

他时而提笔直书,时而扶依柴门仰望蓝天。这时,早春的鲜花绽放在山野,院落里杏花盛开。山乡的景色很美,可这纷乱落后的社会需要变革。他是肩负变革的使命回归故里的。他要在这间简陋的柴房尽快译出《共产党宣言》。翻译的过程,是他学习、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过程,也是他孜孜追求真理的过程。他译着译着,有种崇高的神圣感在心底涌动,《共产党宣言》所指明的道路,不正是我陈望道所期望的正道嘛!

陈望道出生于1891年冬,6岁时白天念私塾,晚上跟父亲习武,后入义乌绣湖书社和金华府中学堂就学,怀揣“教育救国”思想,又向往“实业救国”“科技救国”,赴杭州、上海补习英语,于191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那里结识了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和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逐渐接受社会革命的思想。他人生的道路,由此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望道学成回国,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主要从事国文教育和教育的改革,因改革引发轰动一时的“一师风潮”。陈望道是推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这时期,中华大地上涌现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两位与梁启超、孙中山、宋教仁、张闻天等,在各自的撰文中已经摘译、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片段,但一直没有一部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博大精深,翻译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1920年初,上海《星期评论》杂志社想连载《共产党宣言》,相关人士商讨时认为翻译《宣言》至少具备:一是相对熟悉马克思主义学说;二是精通一两门外语;三是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在物色人选时,同盟会元老邵力子推荐陈望道,认为他是不二人选。

“一师风潮”后被排斥的陈望道,接到了邵力子的信和戴季陶提供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离京返沪时从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馆长)李大钊处借得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仿佛是黑夜里见到了光明,他的心胸忽地亮堂起来,便匆匆收拾了行装,返回阔别数年的家乡。

春寒料峭,柴房四壁清冷。陈望道依然穿着长衫扒在门板上翻阅日文版《宣言》,又与英文版对照,为译几句恰当、精准的汉语白话文,不时起座,在房里踱来踱去,当推敲出得意的言语,心绪顿时像山花那样绽放,像分水塘的水波那样荡漾开来。

为尽快译出这部经典著作,陈望道夜以继日。小脚的母亲看他废寝忘食的模样,除一日三餐外,还不时给他配点点心。有一天,母亲端来一只粽子和一小碗红糖水,吩咐他蘸着吃。过了一会儿,她在门口问粽子吃了没有,陈望道回答说吃了,很甜很甜!待母亲进门,看他满嘴黑乎乎的模样,又心疼又好气。原来粽子蘸的是墨汁。母亲数落他几句,儿子却呵呵地笑了。

寒春的深夜,柴房油灯昏暗,跳动的火苗,在陈望道心目中,闪烁的是无限的光明,点燃的是热切的期盼。在缺少资料与工具书的境况下,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工夫”,于四月下旬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

恰在此时,陈望道收到一份电报,《星期评论》杂志社邀请他到上海担任该刊编辑。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带上译稿到达上海。

原准备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因该刊的进步倾向被当局发现,勒令停刊。直到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由“又新印刷所”印刷出版。

《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如同寒冬后的春雷,在中华大地上滚动。这个中译本的出版,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如今的分水塘,青山葱翠环绕,塘水清澈长流。村庄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陈望道故居,依旧古朴、庄重地屹立在村里,柴房里的门板、油灯、墨汁、红糖水、油伞、柴堆……还原如初,故居内陈列的陈望道生平事迹介绍,图文并茂。这里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人流,络绎不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镶嵌在巨幅鲜红的党旗上,也镶嵌在人们的心里。

2021-05-14 王贤根 ◆史海钩沉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17534.html 1 3 柴门望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