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陈英:又暖又倔的“敌后桥梁”

“峥嵘岁月,幸福和平”,上溪镇和平村是闻名的红色村庄,处处洋溢着革命老区的浓烈气氛。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吴璋、吴非远、吴甫新等一大批党的优秀儿女,村里至今还流传着“双枪老太婆”陈英的故事。 陈英,原名吴翠兰,人称“翠兰姑婆”。她出生贫苦,是家里的第8个孩子。“我是在吴璋同志的影响下逐步懂得革命道理并参加革命工作的。”陈英在《我的回忆》中自述。1938年10月,她入了党,不久后又到新四军教导队学习,开启了别样的人生,为群众与部队之间搭起了一座座“敌后桥梁”。她曾任中共金东义西区委委员、义西区委负责人、金义浦妇救会会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义乌县接管组副组长、县委民运部干事、县妇联主任、县委委员等职。

▢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张云飞 文/图

暖心肠的“翠兰姑婆”

“在吴店老区,至今还传诵着一段‘妻教夫,妻带夫’的佳话。”在《信仰的力量》一书中,《陈英的传说》一文把这段佳话详细记载了下来。1942年5月义乌沦陷后,陈英的丈夫杨松山从“国军”中开小差,偷偷逃回了家乡。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夫妻团圆了。可杨松山在“国军”里沾染了兵油子习气,满脑子封建思想。他反对老婆搞地下党工作,三番五次拉陈英回家,陈英不理,他便到处撒野,经常上门吵闹,辱骂老婆,连带其他同志也无辜遭骂:“女人家剪着短发、穿着短袖衣,在外头乱跑,抛头露面”“真是不要脸皮”……

一天,清晨刚起,陈英发现墙上贴了张纸,歪歪斜斜地写了一首打油诗:“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犹是可,最毒妇人心。”上面没有落款,但她明白这是丈夫下的“判词”。她有些气恼,甚至想到离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看在夫妻一场的情分,她不忍心再去刺痛一颗创伤累累的心。之后的日子,她用女性特有的耐心、温馨的爱去感化“老顽固”。“火热的炭”终于融化了丈夫心中的坚冰,杨松山“浪子回头”参加了抗日武装八大队,走上了共同的革命路。

“后来部队打仗,有伤病员,我主动向上级领导要求组织一个疗养所,我当所长。不久,成立了妇女会,我又当妇女主任。”陈英在《我的回忆》写道。疗养所的粮食大半是公家提供,部分是陈英节俭下来的。伤员一多,人手不够,就把丈夫拉来帮忙。当时地方干部和游击队不断扩大,她动员妇女们成立了“做鞋合作社”,日夜赶制布鞋。晚上没油点灯,她们借着暗淡的月光飞针走线。丈夫吃饭休息,她们却只顾低头做鞋忘了饥饿,不停地纳呀纳呀……一批批的军鞋送到战士手中。金萧支队的杨思一曾亲手接下陈英和乡亲们远路挑去的600双布鞋。“除了布鞋,还做草鞋、扇子、手巾等。”陈英在回忆录中说。

“有人说,妇女会的娘们‘衣裳襟大——管得宽’,大到拥军支前、宣传妇女解放,小到查赌禁偷、夫妻纠纷,没有她们管不了的事。妇女群众有什么难处都爱去找妇女会。”《陈英的传说》中记载。

有一次,水碓村一名妇女哭哭啼啼地跑来找陈英,哀求“姑婆”管管她家那个不成器的男人。原来,她丈夫赌博欠了一屁股债,走投无路,便想到当时颇为流行的办法——卖老婆。陈英气得涨红了脸,决心治治这个“败家子”。她几次上门软磨硬劝,“赌棍”铁心不听。无奈,陈英叫人把他扣留起来,“赌棍”总算低头认了错,下了保证。“赌棍”放回去后,果然痛改前非,一个即将毁灭的家庭得救了。事隔多年,那名妇女碰到陈英,一口一个“翠兰姑婆”,想起往事依然热泪直流。

牛脾气的敌后战士

1944年5月9日下午,塘西桥战役打响,鬼子丢下20余具尸体狼狈退却,八大队也有几个战士伤亡。部队迅速转移,领导匆忙叫来陈英,请她安葬死难战士。她先找来吴文桂、楼小媛两位姑娘商量。她们一听这事,吓得毛骨悚然:可陈英有一股牛脾气,她要做的事,谁也拦不住。吴文桂、楼小媛硬着头皮,当夜跟着陈英,摸到了白天的战场边。硝烟早已散去,空气中弥漫着田野泥土气息。几名年轻的游击队员静静地躺着,除了身上的斑斑血污,整个儿似乎和平时一样。他们之间是邻村人,相互之间十分熟识,有时彼此还一起开玩笑,一起劳动……三人突然不觉得怕了,默默地整理好战士的遗物,轻手轻脚地抬走遗体,还为他们洗脸、换衣。第二天,按农村最隆重的葬仪将战士入殓下土。

抗战胜利后部队北撤,陈英奉命坚持原地斗争,当时组织上把地方组织关系名单、五百担谷票交给陈英。陈英把这份组织名单藏在水缸底下,时间一长,纸发了霉,陈英就把它烧了。她把谷票分了一部分给革命战士及家属,其余都收起来藏好等待解放。

据陈英的养子杨自力介绍,从白色恐怖到解放,陈英一直是敌后做地下工作的。期间,最出名的就是关于“双枪老太婆”的传说。“母亲半夜出去活动,路遇一名国民党特务,她当即扣动了扳机,竟是哑火。那名特务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朝她丢了一枚手榴弹,也是哑火。事后,这名特务向上级汇报路遇我母亲的经历。特务说,这翠兰姑婆双手会打枪,他没抓住。事实上,这是我母亲生命中开的唯一一枪,还是哑火。‘双枪老太婆’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这一时期,许多党员被捕杀,陈英也受到通缉,随时可能牺牲。她白天不敢出门,只能在夜间或者刮风下雨天,乔装改扮为裁缝或看田水的农民,外出活动。敌人搜查很严,必须时常转移隐蔽,她在猪舍顶上躲藏、在甘蔗地里露宿、在风雨荒野奔走……人瘦得脱了形,原来乌黑的头发变成了灰白。经受了艰苦复杂的地下斗争和更严峻的考验后,她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杨自力说,陈英一生节俭、谦虚。“80年代,她就向学校捐款,她这辈子所有的积蓄,全部捐学了。”

1991年6月28日,陈英因脑溢血不幸离世。

2021-05-14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17515.html 1 3 陈英:又暖又倔的“敌后桥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