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式昭,字方子,河南滑县人,光绪十一年(1885)重被朝廷启用,任苏州西山甪里巡检司九品巡检。官很小,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吧。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小小职位上,他却干出了令万民感动的业绩。暴式昭疾恶如仇,浑身是胆,上任后迅速铲除了官商勾结下的“黄、毒、赌”老巢,百姓拍手称快。他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西山有3家典商,每年都要向巡检司缴纳银子,用于向上司“送节敬”,他到职后断然改变用途,将此银交给继善堂,用于救济孤贫。他清廉如水,情系乡亲,年薪仅30两薄银,但还拿出些许接济穷人,全家敝衣粝食。被革职后因没了俸银生活顿陷困境,一家人竟无米下锅。乡亲们闻知后,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七八千户络绎不绝给他送来米、肉和柴,他仅留下几斗米用作过冬,其余一百多石全部送给了岛上的贫困人家。当地名流秦敏树对之感慨万千,满怀深情地为他画了《林屋山民送米图》。这些事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
不过,我想要说的是,暴式昭的巡检生涯,带给人们哪些昭示呢?
暴式昭“为官九品,为人一品”,敢斗邪恶,深爱百姓,这样的秉性和品格是怎样炼成的?我想主要是爹娘给的,胸襟、情怀、胆魄、气质、血性、智商、情商、爱心等品质,多是天生,很难通过后天培养。打个比方,假如有人想通过培训把平儿变成夏金桂,或把夏金桂变成平儿;把矮脚虎王英变成浪子燕青,或把浪子燕青变成矮脚虎王英;把葛朗台变成巴菲特,或把巴菲特变成葛朗台,等等,都会十分困难或者不可能,因为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因此,像暴式昭这样性格和品德的人,还有那些奇才、大才,尤其是卓越的政治家和企业家,通常很难靠培养和选拔产生,只能靠横空出世。社会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横空出世的机会。这种机会的多与少,有与无,直接关乎乃至决定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
清末大臣和学者吴大澂对暴式昭的仕途甚为惋惜,曰:“此人若为牧令,政绩必有可观矣!”是的,以暴的才干和品质,让他出任州县乃至大吏,也定会“政绩必有可观矣”,更是社稷之福,百姓之幸。然而,朝廷却只让他做了个九品巡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犯罪。这又昭示人们,才与位一定要相适,让阿斗做高官是犯罪,让孔明做小吏也是犯罪。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广总督瑞澄闻听枪响,仓皇失措破墙而逃,顺着长江一路窜到了上海,这样的熊包任封疆,于国于民都是灾难。
暴式昭在巡检任上,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祉,故西山人民永远怀念他。大学者俞樾为他写下《暴方子传》,《林屋山民送米图》更是为他建了一座纪念碑。今天,苏州用评弹《暴式昭担柴》纪念他,故乡用豫剧《九品巡检》歌颂他,他在历史中获得了永生。为官的价值在哪里?我看就在这里,就在老百姓的拥护和怀念里。否则,其价值就要打折扣,甚至是负价值。暴式昭昭示的这个“价值规律”,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行文至此,或许有人会说,暴式昭不惧权势,胆量过人,他是一条莽汉吧?错!暴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暴大儒是道光年间和俞樾同榜的进士,父亲暴骏图是咸丰年间的贡生,曾任河南遂平、林县教谕。他自幼苦读经史,一生手不释卷,“公事之暇,好读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皆卒业”(《暴方子传》)。好读书使他终生受益,对其为官也有帮助。那么,人们就养成读书的习惯吧,至少比泡在麻将里要好得多。这也是暴式昭留给后人的一个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