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两椅,徽胡先锋,戏服油彩……大件小件,清点,装车,核对。清晨出发,戴月而归,每天奔波在路上,辗转于舞台前后……这曾是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为外来建设者新春“送戏下乡”的真实写照。
今年受疫情影响,所有的戏曲演出安排在义乌剧院,为留义外来建设者献上丰富的节日文化大餐。
婺剧是八婺大地的地方戏剧种,作为义乌地方戏之一,被称为徽戏活化石,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婺剧本身经过多年发展,融百家之长,革新创造,凝练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对义乌人而言,婺剧不仅是亲切的乡音俚语,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文化记忆。老百姓形象地说:“锣鼓一响,脚底发痒。”在农村,每逢过年过节都要搭台唱大戏,这已成为一种民风民俗。田间地头,偶有闲暇,不少人都会来上几句原汁原味的戏曲唱腔,尽情享受戏曲的美感。
人物的塑造对于传统戏曲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婺剧来说亦是如此。很多时候,角色塑造就是心血的凝聚。此次随访中,徐侨的扮演者汤义波对记者说:“为了诠释这个角色,让留义人员过足戏瘾,我平时翻阅了大量有关徐侨的资料,特意走访了他们村的祠堂。我就是想尽量塑造好这个人物,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全面感受到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
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才能立足于舞台,实现角色不倒。诚哉斯言!在跟访的每一天,记者随时随地都能强烈感受到这种无言的努力、无声的付出。基本上,每天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半,除了中、晚饭休息一个小时,演员们都在紧张的排练当中。
采访中,记者感触颇深,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尤其在文化娱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婺剧作为传统戏曲依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实乃百姓之福、婺剧人之幸。
为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带来的新春汇演喝彩。愿疫情远去后,遍布城乡的戏台前依旧闹盈盈,你我闲坐其中,静静欣赏,跟随着一调升降、一曲起落,悠然进入婺剧的多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