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文/摄
老石桥旁,南江江畔,一处毫不起眼的造船作坊内,一位老手艺人迎着凛冽的寒风,就着一身干劲,埋头紧握电刨,娴熟地将木板加工光滑。遍地可见的木板材料,排列有序的木制工具,这些疏远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技艺,都在这里一一呈现。见我在门外观望,这位沉浸在创作中的老手艺人忽然反应过来,在作坊里头憨厚地笑着打招呼。他便是传承了家族四代造船手艺的老造船人陈兴富。
造船兴于水,在义乌,潺潺南江水岸边,江东街道前流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造船村”。前流村靠造船业载沉载浮,在数百年的岁月更替中,陈兴富家的造船技术代代传承,到了陈兴富这一代,已推陈出新,愈发精湛,陈兴富也因此成了义乌唯一一名职业造船人。
借水推船 回溯往昔
有水即有船,船的需求衍生出一代代的造船人。“我家祖祖辈辈都从事这一行,我从17岁就开始造船,到现在已做了40多年。”回忆起造船的初衷,陈兴富直言离不开祖辈们的影响。前流村位于南江江畔,过去渡江靠船,前流村许多人以造船为生。陈兴富的太公就曾在兰溪开设造船厂,他的祖辈和父辈也均在义乌从事水运、修船、造浮桥等工作,因为船的需求较大,陈家造船手艺也就一直传承了下来。
能早一点学出一门手艺,就能早一天为家里出力。从小耳濡目染,陈兴富对造船的兴趣与日俱增。17岁时,他便跟随父亲陈樟根前往金华学做捞沙船。锯木、板料加工、船体拼装、打钉、桐油石灰加工、捻缝……陈兴富一心扑在造船上,一步一步从头学起,也为他接下来的造船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金华制造捞沙船,为金兰水库制作渡船……陈兴富逐渐独当一面。1990年,他回到了义乌南江江畔,以自己的手艺为生,做起了专职游船、捕鱼船。从选木料、做木工,到画图纸、做桐油石灰,造船的步骤有几十步之多,陈兴富什么都自己做,始终乐在其中。
陈兴富说,生意最好的时候要数2000年前后,那时候,义乌的珍珠养殖生意正兴旺,最忙的那年甚至做了280只船。“那时候养珍珠的、养鱼的人很多,有些老客因为生意好,买了一次还要来买第二次第三次,造船的高峰期,我真的来不及。”陈兴富说。从青春年华到花甲岁月,陈兴富始终将热情倾注于造船之上。
水涨船高 蒸蒸日上
“造船请往里走”,前流村村口,一块毫不起眼的路牌,为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客商指引着方向。一艘船,经陈兴富之手,印上了陈兴富的姓名和电话号码,这艘船便是艘好船,这是日久经年,客户们的经验之谈。相比他人的造船手艺,陈兴富造的船轻巧好使,义乌本地江面上行驶的很多船,如义乌江上水轮泵站捞垃圾用的船、环卫所的捕捞船都出自他手。
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每每要造船,陈兴富都执着于取材的好坏,这是关键。制造一只义乌木船需精选优质木材,买回来后放太阳下晾晒,边晒边观察,等木料干湿适中时,就开始解木。所谓解木,就是从木头中解出船身不同部位用的方料和木板。一艘船要用几十种不同的方料和木板,而绝大多数是弧形的,这就很考验匠人的水平。
造船时,龙骨立起后,就可以搭骨架、建驾驶楼、打灰和安装机器了。骨架搭起后,安装船身,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工作量很大,方料与方料之间要用梯形榫口连接,板与板之间要凿孔,并用铁钉固定。拼好后,翻过船身,船身的缝隙用葛麻丝进行填塞,用桐油石灰混合物分次封住。最后,用桐油涂满船身,三遍涂完待干后船才能下水。
“这个过程看似轻松,但每一步都是技术活啊,一环也不能疏忽。”陈兴富说,一艘船承载着的是船员的生命安全,哪怕一个步骤出错,都可能有进水、翻船的风险,所以每一步他都会反复做实、检查。从买木材到加工厂锯板、取材,再到船的设计、制造、塞缝、涂桐石灰、涂桐油,整个过程,陈兴富都是一个人干,而一艘小船售价在1000—4000元。
凭着自己过硬的手艺,陈兴富的生意风生水起。翻开记账本,上面记着历年来的加工业务量:1999年,200艘;2000年,279艘;2001年,160艘……40年来,陈兴富制作成功的船多达4000余艘,这些船除供应省内渔民、珍珠养殖户、公园和水库管理员使用外,还远销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市。他的好名声也随着船远播他乡。
移船就岸 推陈出新
陈兴富靠造船,走出了一条幸福大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钢质渔船逐渐占据了渔业市场,木质渔船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外,如今作坊大多制造小型木帆渔船和小型轮机木船,村里人主要将其当成内河、内港水产养殖、养鸭的水运工具,相比而言,造船的经济收益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至此,传统木船的制造技艺传承成为陈兴富的心头难题。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造船手艺,陈兴富不甘平凡,在潜心造船的同时,积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每接到一个订单,造一艘船,他一般要花上3天的时间,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甚至经常熬夜,也因此摸索出很多做船的新经验。陈兴富说,这些都是金钱买不来的。
一次,有个客户要订购观光用的船只,因船身弧度太大,制作难度大,没有厂家愿意接单。该客户慕名找到陈兴富,陈兴富看了设计图后一口答应,最终,制造出的船身与设计图上一模一样,他的技术得到了客户极大的肯定。“做船也要与时俱进的,只要愿意去思考,去挑战,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陈兴富说。
文化礼堂里摆放的船只、村口竖立着的船身、酒店里供顾客吃饭的船桌、花坛里的装饰品、凤鸟形状的游船……这些年,陈兴富接到的订单花样各异,客户的需求也是五花八门。只要接下订单,陈兴富就有信心能做出客户满意的款式,甚至有的成品比客户预想的还要好。
如今,陈兴富已59岁,两个女儿也都毕业参加了工作,他不再以造船维持生计。近几年,他每年只做四五十只船,追求的无非就是新的挑战与传承。而在这过程中,船的样式、功能与以前越来越不一样,造船的工具也在革新。“之前造船技艺很原始,无论是凿洞、刨木、斧劈都是纯手工制作。”陈兴富说,现在做船比之前轻松了许多,有电刨机、切割机、电钻机,还在船上装上发动机,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陈兴富这双手,造过最小的船长度有1.10米,最大的船只长度有11米。从小船到大船,从青春到花甲,凭着对造船这门非遗手艺的热爱,以及迫切想要改变现状、传承百年技艺的愿望,陈兴富的步伐始终向前迈进,让更多的船只摇曳在更广阔的江河之上。